六百五十九章 初衷(第二更)-《大明文魁》
第(2/3)頁
眾所周知,廷議召開有三種情況,一等是天子直接下令,一等是臣下請天子下令,還有一等就是部議不能決,于是請廷議。
本次就屬于第三種情況。
禮部之前已是部議過了,但潘晟覺得此事茲事體大(若出了事情,不能自己一個人背鍋),所以向天子請求廷議(擴大討論人數)。
對于潘晟這番話,林延潮第一次參加廷議自是新鮮,聽出了許多道道來。但在場廷臣,哪個不是參加好幾次廷議的。
文教之事畢竟不是大事,不比以往所論朝制,官位,兵事等牽涉各方面的利益甚多的廷議。在場除了禮部的官員外都是抱著吃瓜群眾的心態,一副巴不得你早點講完,大家收工回家的心情。
當然這對于林延潮這新丁而言,卻是再好不過了,既然牽涉利益少,那么就可以力爭促成一個接近于自己主張的廷議結果通過。
這個副本的難度,不算太高。
下面就是各抒己見。
不過林延潮心想,潘晟雖說請廷議,但文教之事,除了禮部,其他官員大部分都是不懂,具體事務最后還不是由你禮部來提?
果真一名禮部郎中出班道:“吾以為文教之事,涉一國文運,故務必鄭重其事。文教之根本,在學校,學校之根本,在于生員。故吾以為,朝廷可下令讓南北國子監增監生五十名,應天,順天二府再增生員二十名,各府府學再增生員十名,縣學再增生員五名,此舉惠及天下士子,可成永例。”
這名禮部郎中的話說完,大家紛紛鼓掌,吃瓜群眾表示說得好啊。
林延潮心知,這舉對官員而言,百利而無一害,提倡出去,無論是官員,還是讀書人都是一片叫好,一致擁護,實在是大大有利于他的官聲,而且此議一旦通過又成了他的政績,唯獨只是苦了老百姓。
潘晟問道:“列位,可有不同之見?”
一名御史出班道:“吾以為不可,天下生員士風日下,吾等不思如何革除積弊,反而擴招生員,此可乎?另譬如一縣之地有十萬頃,而生員之地三萬,生員之地免役,故百姓以七萬傾當十萬。若生員激增,生員之地五萬,則百姓以五萬傾當十萬之差矣。若生員之地九萬,則百姓以一萬當十萬差矣,故生員地益多,則百姓益困蘇也,吾泣稟諸位同僚,此議萬萬不可啊!”
這御史說完想到老百姓的艱苦,頓時潸然淚下,淚水直接滾落在朝服上。
林延潮聽了也不由嘆息,擴招生員,與后世大學擴招不同啊。
后世國家為了支持大學擴招,連畢業生包分配都取消了。但大明朝可能為了擴招生員,而取消生員免賦免役的待遇嗎?
誰進行此變革,下場絕對比張居正還慘!
不少官員臉上都露出不快的神色。哪個官員沒有子侄,同族,誰不想有功名在身。
擴充生員自然是惠及所有人了。這應是人緣多差的人,才反對此見。在場如林延潮這般對這御史表示理解和支持的官員,著實不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