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shù)官員-《大明文魁》
第(2/3)頁
“司馬,古人治水,常分水勢,夫水之為性也,專則急,分則緩。只要水流一緩,如此水勢即解也。但河則不同,河之為勢也,急則通,緩則淤?!?
古人所言四瀆,指得是四條流向大海的江河,分別是為江,河,淮,濟。
江,指長江,而河,指黃河。黃縣丞所言的河,在古時唯有黃河。
“古人治河,在兩岸修筑高堤大壩或分河勢,此謬矣,河水一石,六斗泥,若分河勢,水流則緩,如此沙淤于河道,高堤大壩再高再厚也是無用?!?
林延潮深以為然,古人治黃河就是這個辦法。
開封,商丘就是例子,N座開封古城,N座商丘古城都壓在重重黃河泥沙下,這就是建高堤大壩堵河的結(jié)果。
林延潮道:“此一語中的。”
黃縣丞繼續(xù)道:“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欲河不為暴,莫若令河專而深;欲河專而深,莫若束水而急驟,使由地中,以急流攻沙沖淤,如此莫如以堤束水?!?
林延潮道:“你所言,就是用縷堤來束河水,以此沖刷河底泥沙。再以遙堤為守,防治大水?!?
黃縣丞點點頭道:“正是如此,以下官構(gòu)想,河未漲大水時,可用縷堤防護,可使河水不奔溢于兩旁,直刷河底。待到了汛期,河漲大水,遙堤任其淹沒,我們退守遙堤。待大水一退,河水退而淤沙留于遙堤縷堤之間,水退沙留,淤沙漸成高灘,淤高遙堤堤岸,固壩護堤,如此收‘以河治河’之效。”
聽了黃縣丞的話,林延潮不由贊嘆,這就是‘放淤固堤’啊,古人之智慧實在是了得。
到了林延潮穿越前那個時代,黃河已是大治,幾十年再也沒有醞釀成大害。而現(xiàn)在治黃河的思路,仍是沿用明朝時設立縷堤,遙堤以束水攻沙,以及放淤固堤這兩個辦法上。
今人受益,卻乃無數(shù)古人水利工作的智慧結(jié)晶,大家都享受著潘季馴與這‘無名秀才’的遺澤。
林延潮于河堤上踱步片刻,忽道:“不對,本官看這遙堤內(nèi),雖有淤積,但也不甚嚴重,這大堤所修不過數(shù)年,怎會有沙淤沖垮之說?這其中有什么詳情,你與我如實說來,不可隱瞞!”
黃縣丞沒有料到林延潮如此精明,一眼就看出其中的門道,倉皇失色道:“回稟司馬,下官只知修河,其他的都不知情。”
林延潮察言觀色,知黃縣丞必定有所隱瞞問道:“黃縣丞是什么出身?”
黃縣丞垂頭道:“原本是本縣縣學附生,當年科考時提學說我,文章不通,降為五等,差一點奪去襕衫。下官向潘河臺薦‘束水攻沙’后,潘河臺保舉下官出仕為官,從小吏干起,十幾年沒什么大錯,終于升任縣丞?!?
林延潮不由感嘆,這等奇才,在后世完全可以成為一名部委領導,都要膜拜的技術(shù)大僚。但在科甲出身大于一切的明朝,他只能委屈在區(qū)區(qū)縣丞的位置上。
林延潮雖是三元出身,但最佩服就是這等技術(shù)官員。
什么是事功?不是讀書人都讀事功學就是事功了。潘季馴,黃縣丞如此官員才算真正的事功??膳思抉Z能青史留名,是因為他乃兩榜出身,最后才官至河道總督,工部尚書。
這位黃縣丞卻因出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甚至連姓名都不能留下一個。
誰會關心一個虞城縣縣丞叫什么名字?
林延潮心底雖這么想,但仍是板起臉道:“黃縣丞秀才出身,能有今日,著實不易。若繼續(xù)隱瞞下去,是什么后果,不用說,你也明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