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章 知府下鄉-《大明文魁》
第(2/3)頁
兩相為難之間,顧知縣道:“林司馬對下官確有推舉之恩,可下官官位乃吏部……”
付知遠打斷道:“這高家集有多少戶?多少口?”
顧知縣一愕,然后立即稟道:“一共一百二十六戶,兩百八十八口。”
顧知縣不愧能吏,對這數字記得一清二楚。
但付知遠卻沒有夸獎,而是皺眉道:“還不到三口一戶,為何這高家集百姓分家如此之重?”
顧知縣聽了心底發毛。儒家以孝治天下,故而法律也是鼓勵大家族式的家庭,當然了到了地方也有變通的辦法,但分家如此嚴重,身為知縣很可能會吃上一個教化無方的掛落。
顧知縣不知是不是自己因受林延潮推舉,而被新任知府穿小鞋,但一個不小心很容易被抓到把柄。顧知縣當下謹慎地回答道:“回稟府尊,百姓們雖是析戶,但卻不分家,如集內不少百姓仍是數代同堂,父慈子孝,兄弟悌友,于教化無礙。”
付知遠問道:“那為何有析戶而不分家此情?”
顧知縣當下只能說實話道:“那是因官府派役乃按戶里丁口而論,多丁之戶難免承擔河工役最重,稅賦最高,故而百姓爭相析戶。”
中國的幾千年來的稅制時常波動。有時按戶征稅,故而有的家族為了免稅,數千甚至上萬人聚集一堂,每次開飯,幾千人同吃同食,十分壯觀。
于是朝廷強制這等大家族析戶,隋朝時定輸籍法,令堂兄弟必須析籍。
但到了明朝,地方派役按戶里的丁口多少,老百姓們爭著析戶,來避免勞役。
付知遠得知真相后,面沉如水。一旁吏員道:“此乃地方民情粗鄙狡詐之故啊,府臺不必與這些刁民計較。”
付知遠道:“錯了,此弊在于派役,官府派役如此之重,以致百姓不得不出此下策。這是我等為官的失職啊!”
聽了付知遠的話,眾官員臉上都掛不住,心想你這么說不是讓大家難堪嗎?新官上任也不用到我們這里顯威風吧。
說著付知遠的馬車行至集附近,路邊但見數架龍骨水車,長長地探入水渠之中。這時已五月,田里夏小麥早已是收割好了,一壟一壟地堆放在田坎邊。
老百姓們用畜力催趕的糧車,人人臉上洋溢著豐收時,那等由內而外,眼角眉角都舒展開的喜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