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六十三章 觀點-《大明文魁》
第(2/3)頁
確實在明朝官員眼底,給老百姓興修水利,灌溉農田這是理所當然的。
除非向老百姓征收正常的稅賦外,朝廷不應該向老百姓收取另外的錢財。
如歸德本地的名臣宋纁就曾說過這幾句話。
有人某地建議某地有珍寶,可以拿來賣了給國家增加收入。宋纁答說,朝廷錢谷,寧蓄久不用,勿使搜括無余。主上知物力充羨,則侈心生矣。
宋纁的觀點,看來很迂腐。
但這卻是當時政治正確,大臣們都認為,朝廷不要想辦法從民間收刮錢財,只要稅賦夠用,能維持朝廷,就要讓利給老百姓。
這就是孔子說的‘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此乃儒家藏富于民,民富天下足的思想。
所以為什么王安石變法那么多人罵?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如司馬光這樣人品方正的大臣看來,王安石這一套就是變著方的收刮民財。
這個觀點,當然不能說錯,而且很樸實,很高尚。
林延潮當下道:“昔年王安石言青苗法時,舉國反對,覺得朝廷不應收百姓之利錢。”
“然王安石卻道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貸之,貸之不若與之。然不與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為其來日之不可繼也。懇請府臺明鑒!”
付知遠沒有被林延潮說服,問道:“你說開田六百余頃,但這河邊淤田與灘田無異,若河道一變如何辦?還有老白姓在堤內種田,是否會傷及堤根。”
林延潮道:“府臺放心,縷堤遙堤束河,以淤地耕種,當年潘河臺治河后,下游白姓已是在辦。至今已是數年,沒聽過什么不妥,反而堤內老百姓會自發固堤,以束河道。”
“我歸德濱河而不敢引水,百姓一直苦其,早有人倡議,仿江南圩田瀕河修建淤田,但官府卻無錢組織(參見歸德府志)。這堤內淤田,更是民之所愿。至于江南圩田都建湖邊,黃河似之,汛期肆掠,平日卻甚是馴服。”
付知遠聽了林延潮一番解釋,原來潘季馴治河時,下游早有百姓這么干了,這才稍稍定下心,然后道:“那你也要效潘河臺之律,吩咐百姓,將屋舍建在堤上,不可建在淤田內。每年四月至九月堤內一律不許耕種。百姓有任何損傷,你我都是罪人!”
林延潮聽這話,知付知遠還是肯變通的,當下大喜道:“是,下官這就吩咐人去擬條文來。”
林延潮見付知遠仍是有幾分憂心忡忡。
林延潮明白,好比窮日子過慣了,突然砸下一筆錢在他面前,如何也是適應不了的。首先想想是不是來路不正。
這十萬兩,不說對個人,對窮困的歸德府而言,簡直是巨款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