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三十九章 兩害相權-《大明文魁》
第(3/3)頁
林延潮點點頭道:“為官者功莫大于治河,政莫重于漕運。此言何解?治河是功績,漕運是本分。治河得力那是有功,而漕運辦好了,朝廷不會賞你,辦差了,就要丟烏紗帽。”
“現在為師兩樣皆占,真是成王敗寇。何況為師之前還在奏章上向天子言明,要讓歸德府三年內大治,眼下朝堂上不知多少人在等著看本府的笑話,你們說我是不是作繭自縛。”
聽林延潮之言,陶望齡,袁可立二人不由莞爾。
林延潮看了二人道:“還笑?”
陶,袁二人皆道不敢。
然后林延潮又看下一封公文。才看了一半,林延潮眉頭已是皺起。
林延潮問道:“這是怎么回事?這些人,怎么扎堆了在賈魯河邊買田?本府三令五申,爾等不可將打壩淤地的事泄露出去,為何還是走了風聲?”
見林延潮面色肅然。
袁可立道:“學生查探過了,從各縣上的公文來看,確實有部分田契買賣是在打壩淤地的政令下申之前簽訂的,這些人有的是早想買了,竟意外撿了便宜,還有的則是不知從哪里得到了風聲,但其余七成都是在官府政令之日附近簽立的。”
“他們有的說,是田主欠了他們的錢,田租,要以田抵債,有的是祖產,兄弟妯娌爭訟,還有的說忘了在官府登記造冊,甚至有的人就是要明搶。”
陶望齡道:“老師,此訟狀上,一共涉及田地兩萬八千多畝,若以淤田計算,一共涉銀十幾萬兩。”
“這些人都是本地大族,官紳,他們得知老師準備引黃灌淤后,都是設法侵吞百姓的民田。有的地方消息閉塞,有的是里長鄉老助紂為虐,甚至侵田自肥。”
袁可立嘆道:“我現在方知老師之前所言,為何要開啟民智。這些老百姓多是目不識丁,然后被那些無恥的讀書人蒙騙或是強逼,不知不覺中就將家里的田給賣了。”
陶望齡道:“幸虧他們不知老師有以上月五日后,一切田契買賣無效這一招,否則他們事先就更改立契之日了。”
“現在鄉民們都知道了官府要打壩淤地的事,要騙他們重寫一份田契已是不易了。”
林延潮道:“可是即便如此,那些官紳們也不罷休,你們看他們都將訟狀遞至本府這里了。還上言若是本府不準,他們就要越級到省里上訴,甚至進京告狀!”
“這些人也有家人為官的,甚至在京為官的,若是得罪了他們,怕是要在天子那邊參我一本。”
“老師。”袁可立,陶望齡一并急道。
林延潮點點頭道:“你們說的我都知道了,必會給老百姓一個公道。”
半個時辰后,林延潮召集通判,推官,六房司吏在二堂議事。
林延潮將府里眾官紳告狀的事,與官吏們一說。
眾官員臉色都很精彩,各個雙手按膝,作冥思苦想之狀。
林延潮道:“平日你們一個個能言善辯,口若懸河,怎么今日都啞巴了?”
眾官員仍是緊閉嘴巴,而各自的目光猶如無聲的電報一樣,暗中傳遞著訊息。
半響后,吳通判被'推舉'出來,但見他起身道:“府臺,官紳告狀,茲事體大,一旦驚動有司,我等都擔當不起,還請府臺慎重啊!”
吳通判說完,眾官員們都是低聲議論,雖說沒有發言,但林延潮看出不少人已是對吳通判持贊成之意。
林延潮道:“吳別駕請說。”
吳通判道:“居官者當以清靜省心為要事。這一次疏通賈魯河,在民間征調如此大的民力,已是在朝堂上惹來不少爭議。”
“而今皇上要我們將河疏通,有司也是盯著,我們已是騎虎難下。但若要想成事,必須要當地士紳配合行事。”
“這些田畝有多少是真被侵吞,此難知也。但是若不取得地方官紳支持,一旦賈魯河疏通不成,朝廷必會下責我等,兩害相權當取其輕者。”
吳通判說完,眾官員們都是稱是,幾乎是一面倒的贊成。
吳通判見此道:“下官肺腑之言,還請府臺見諒。”
林延潮道:“吳通判哪里話,這等真知灼見能當堂直言,本府要多謝你才是。你放心,本府已有主張,不會使官紳受屈。”
聽林延潮之言,眾官員都是大喜道:“府臺高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