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六十四章 內官外官-《大明文魁》
第(2/3)頁
“朝中清流如此也就算了,昨日宮里遞陛下手詔,要吏部擢李植為太仆少卿,江東之為光祿少卿,羊可立為尚寶少卿,吾意已決,次令由中旨出,吏部可蓋不奉詔。”
聽了楊巍之言,申時行忽停下腳步。
楊巍自也是停立在旁,至于二人屬僚也是遠遠站著,這里已據文淵閣只有幾十步,來文淵閣辦事的官員,見首輔大學士與吏部尚書立在文淵門口,都是停下腳步,遠遠就施禮參見。
李植,江東之,羊可立當年都是張四維的打手,在打倒馮保,清算張居正的事上,立下赫赫戰功。
張四維去位后,這三人沒有依持,于是轉投了靠山。這靠山不是別人,正是當今天子。
張居正后,天子一直以言官來監督內閣,六部。
這三人也是很能揣摩天子的心思,當年借助高啟愚案,逼得申時行,楊巍向天子辭官求去。
后來天子安撫了申時行,楊巍留下了二人,但高啟愚,給事中劉一相,錦衣都督劉守有刑部尚書潘季馴等人卻先后被他們彈劾,申時行無法相救,只能看著他們一個個把官。
之后在馬玉的事上,申時行在林延潮助攻下,扳回一城。
但事情過后,天子這一次又重新提拔李植三人,并親自下旨到吏部。
這件事對于吏部尚書楊巍而言是很屈辱的事,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經廷推,三品以下一向吏部說的算,最后報聞天子就好了。
天子明知道楊巍與李植三人結怨,吏部不可能提拔他們,但卻仍下手詔到吏部,提拔這三個人,這令楊巍火大,認為皇帝侵犯了他吏部尚書的職權。
所以楊巍這山東漢子,立即火了,直接來個概不奉召。
當然要楊巍也不會擅作主張,所以他要與申時行商量此事,取得內閣的支持。
申時行負手問道:“天子下詔至吏部時,可想過伯謙你會概不奉詔?”
楊巍想了一會道:“天子不會行無謀之舉。”
申時行又問道:“若是伯謙不奉詔,朝中清議是否會站在你我一邊?”
楊巍嘆道:“朝中清議,早就有言政府與銓部陰相倚以制言路,若是我拒不奉詔,他們必然言仆打壓言路。”
“這是坐實了罪名,”申時行再問道:“上一次李植三人彈劾你我二人,最后陛下對他們處以罰俸,這一次伯謙若拒絕陛下的手詔,陛下會如何想?”
楊巍默然半響后,才道:“會以為仆不念當初的恩典。”
申時行點點頭道:“所以不奉詔,圣心朝野都不站在伯謙這一邊。相反若是伯謙奉詔,既給了陛下顏面,又足見太宰的氣度。”
楊巍點點頭,申時行說的,他心底也是知道。他在申時行面前發了這一通氣,即表示一下憤怒,也表示同仇敵愾,大家是站在一邊的。
楊巍道:“那一切就聽元輔的,但如此提拔李植這三人,如何能咽下這口氣?仆本來是打算在朝覲之后,就打發三人到地方任參政。”
申時行聽楊巍這么說,心底了然。
按照大明官場上的規矩,如給事中,御史這樣的官員任滿或轉遷,一般都是調到地方任參政或者在京為京卿。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