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背景-《大明文魁》


    第(2/3)頁

    林延潮深知在這樣的論調下,兩淮鹽商,包括梅家的日子有些不好過了。

    但當時林延潮是禮部的官員,鹽法不在他管轄范圍內,對于這件事聽聽就好,沒必要出頭。

    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

    梅老太爺描述了一下當今鹽法,然后向林延潮問道:“以部堂大人高見,當今鹽法是否存有鄙陋之處?是否要變一變。”

    林延潮聞言矜持地笑了笑道:“這鹽法乃戶部,鹽運司的事,在下只是禮部的官員,不好插手別部之事。”

    梅老太爺一愕笑著道:“部堂大人真是慎重。”

    林延潮笑了笑。

    梅大公子則道:“爹,部堂大人也是舟車勞頓,不如我們用宴后再談。”

    梅老太爺捻須笑了笑道:“也好,也好,部堂大人即是到了揚州,就在此多盤桓一段時日,讓老朽一盡地主之誼。”

    林延潮不置可否。

    當即三人與林延潮一并赴宴。

    林延潮入席一看微微點頭,宴上倒不是山珍海味,卻作得看起來都十分精致可口。

    這梅家宴請的酒席自以淮揚菜為主,在后世國宴就是淮揚菜。

    這淮揚菜能成為名菜,當然離不開幾百年來揚州鹽商的精益求精。

    推讓一陣后入座,梅家大公子道:“早聽聞京師繁華,與這宮廷御宴相較,我們揚州地方菜,倒是令部堂大人見笑了。”

    林延潮笑道:“論繁華二字,京師亦不及揚州也,在京師時就聽聞?chuàng)P州鹽商一生只為三件事,造園林,養(yǎng)戲子,享美食。”

    聽林延潮的話,梅老太爺,梅大公子都是一愕,干笑了一聲。

    梅侃卻笑著道:“不錯,正所謂食色性也,其他鹽商不說,就是我們梅家就豢養(yǎng)好幾位有名家,你看這梨絲炒肉,乃出自吳中施胖子之手,這螃蟹面出自無錫孔如庵之手,還有這文思豆腐出自天寧寺的一清和尚之手。”

    “和尚?”林延潮問道。

    梅侃笑著道:“是啊,為了請他著實費了一番心思,部堂大人也知道出家人哪里看得上金銀這些俗物,故而為了請他掌勺,我兄長就為他在城內建了佛寺。”

    林延潮默默嘆了口氣,他以為申時行很懂的享受了,但比起人家還是遜色了一籌。

    梅大公子看了梅侃一眼,連忙解釋道:“你也不怕部堂大人見笑。部堂大人有所不知,家父早年清貧,故而不喜奢侈,每日也只是一碗飯一豆腐足矣。身為人子只好在庖廚上下功夫罷了。”

    林延潮贊許道:“梅兄孝心可嘉。”

    梅老太爺很是高興道:“自賣自夸讓部堂大人見笑,部堂大人請!”

    當即眾人動筷,宴畢,林延潮當即告辭。

    梅家本是請林延潮直接在梅家住下,林延潮倒是不肯。于是他們改讓林延潮在梅家的揚州別院里下榻。林延潮同意了,還答允在揚州停留兩日,然后從船上接了妻兒,學生一并下榻在別院里。

    這處雖說是別院,卻是十分精致風雅,不僅亭臺樓閣皆有,最重要是里面建有一座藏書樓,此樓藏書十萬余卷,其中有不少古籍善本,其中不少古本都可以在寸土寸金的揚州換一棟樓的。

    這些藏書聽聞都是梅家大公子從各地搜羅來的,梅大公子也是不惜錢財,遇到秘本善本都是花重金購買,但他只是買書藏書,平日也不住在這里讀書。

    這地方是他招待文友的去處,他文友都是揚州的知名文人,以及本地官員,致仕大員。眾人在這里煮酒論文,

    這處別院雖是靠近揚州城,但卻十分清靜絲毫沒有塵俗之囂,林淺淺與林延潮的學生同鄉(xiāng)們住下后十分喜歡,同時感嘆揚州人真會享受。

    次日一早。

    梅大公子即至別院來請林延潮。

    經(jīng)昨日林延潮已知在梅家,梅大公子才是話事人,梅家最重要的鹽業(yè)都是由此人一手打理,而其他事項才由梅侃管著。

    昨日稍稍接觸,林延潮已知這位梅大公子外看似儒雅風流,其實內在城府極深。

    當日,梅大公子也沒干別的,就是安排林延潮視察梅家的產(chǎn)業(yè)。

    如這時候的大商人一樣,梅家產(chǎn)業(yè)無數(shù)了,牙行,當鋪,甚至妓館,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鹽業(yè)。

    梅家的鹽業(yè)主要行銷江西湖廣,以長江為運道,鹽船從儀真出揚州。

    這時鹽商運鹽種種規(guī)矩,如要繳納梁頭稅(船寬窄),河工稅(疏通河道),供應,整酒,親紙等等,這些都是牙行在中間向鹽商征稅。

    而官府則主收鹽引,運司收到鹽引后,將鹽商應得鹽引裝入封套密封,再交給鹽商,然后通知分司,讓分司另行下文到鹽場。

    鹽商到鹽場后拿出封套里的鹽引給鹽場官員核對,鹽場官員取得分司公文與鹽引核對無誤后,會將鹽引截下一角,然后將鹽引第二次密封交還鹽商。

    鹽商將鹽打包上船后,抵達揚州后,再將鹽引遞給巡檢司,巡檢司檢查無誤后,將鹽引再裁去一角還給鹽商,并開具允許鹽商前往儀真的文書。

    然后鹽商將鹽全部從船上取下,堆積在巡檢司。

    等待堆積到五六萬引時,巡檢司稟告兩淮巡鹽御史,然后巡鹽使派官員前往儀真檢察鹽包重量。

    鹽商將鹽重新裝船后,抵達儀真批驗所時,巡鹽官員再度檢查鹽引,將鹽引第三角截去后方允出港。

    在這期間,鹽商不是自己拿鹽至批驗所,而是通過水客(中間商)為中介,再通過水客從批驗所拿到批文。

    這是正常的環(huán)節(jié),但梅家從中肯定是縮減許多環(huán)節(jié),要知道淮南鹽每年八單,每單五萬五千引,但是每年從淮南流出的私鹽肯定不止這個數(shù)。

    梅家究竟用什么辦法走私鹽,梅大公子沒有說,林延潮當然也不會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