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大員-《大明文魁》
第(2/3)頁
林延潮在船上寫完奏疏后方才入睡。而大明朝的內閣,以及身在紫禁城里的天子,一定不會想到從此以后每日接受林延潮奏章轟炸的日子已經開始。
次日船已是抵至天津。
天津原來是黃河入海口,在北宋前一直都沒有明確的地名,到了金代黃河奪淮入海后,方才形成一個城市作為地名被載入史策。
到了元朝時,元朝不同明朝河漕之策,主要是以海漕挽輸,故而天津作為漕糧轉運中心因此而興。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從運河乘船由天津南下爭天下,為紀念偉大的靖難戰爭,朝廷以天子由此渡口渡河之意,取名為天津。
當時天津還未設府,而是稱作天津衛,然后又增設左衛,右衛合稱天津三衛。
天津衛是由永樂二年筑城,因東西長而南北短,故而被形象的稱為算盤城。其四個城門分別稱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城池又以鼓樓為中心,辟街四條,街的兩端一抵鼓樓,一抵城門,還有一道水門開在東南角。
林延潮坐船順著運河入城。
到了水關處,守城兵丁對過往行人盤查十分嚴格,而陳濟川二話不說直接替林延潮亮了身份。
守城兵丁的目光頓時從兇悍警惕變得恭順異常,然后立即稟告城里。
林延潮沒有下船就在船艙里打量這天津衛。但見雖受戰亂波及,但是天津衛卻仍然繁華,碼頭上停泊一排排的漕船,而岸上的店鋪也是人來人往。
不久之后,碼頭上一陣騷動,前方來報言保定巡撫劉東星,副總兵劉以及天津兵備道,本地大小文武官員一并前來碼頭上迎接。
林延潮聞此這才下了船。
劉東星直隸人士,隆慶二年進士與當今次輔趙志皋同科,其是庶吉士出身,散館后任刑部主事,然后一路升遷至保定巡撫。
卻說劉東星身為保定巡撫,為何不駐在真定反而在天津。
原來是汛期巡防,保定巡撫一般是執行是‘防虜重秋,防倭重春’的策略。春季時駐扎天津,以防海上倭寇入侵,秋季時再移駐真定,以防秋季北方蒙古入寇。
林延潮見到劉東星,于是笑著以前輩相稱,而劉東星知林延潮年紀雖輕,但官場資歷卻不淺。而且這一次他奉命經略朝鮮,雖不節制兵馬,但薊遼,山東,直隸各地大小文官都必須聽他調遣。
所以劉東星根本不敢以翰林前輩自居,于是各自以官場上一套稱呼。
然后林延潮看向了劉,但見對方雄赳赳地按刀在旁,不過見了林延潮仍是以官場上的禮儀相見,看來絲毫并沒有如傳聞中所言那樣看不慣文官。
但是林延潮卻敏銳地感覺劉東星與劉之間似乎有些不和。
林延潮對劉問道:“總戎到了天津多久?兵馬駐扎在哪里?”
劉一聽臉一下子就紅了,他看了劉東星一眼,然后向林延潮道:“回稟經略,末將已抵至天津五六日了,人馬都駐扎在離城十里的偏僻之地,就食艱難。末將數度懇請,但撫臣有令不許兵馬入城。”
好啊,一見面就開撕!
林延潮聞言看向劉東星,但見對方也是漲紅了臉當即向林延潮奏道:“啟稟經略,自去年朝廷征調大軍援朝以來,兵馬所經皆就食于天津,但今歲以來天津、靜海、滄州、河間又遭旱災,米價飛漲,是民不聊生。”
“下官雖已命地方官員著力供應軍糧,但難免仍有不足之處。未免軍兵過境滋擾,安定百姓,故而下官讓劉總兵將人馬駐扎在偏僻之地。更何況眾所周知,劉總兵所部軍紀不甚嚴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