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五十章 晉州-《大明文魁》
第(2/3)頁
幕僚出聲道:“當年用兵朝鮮時,朝堂上很多大臣都反對用兵,老爺卻極力主張。后來查實倭寇確有借朝鮮,侵犯大明之意,這已是有功于社稷了。之后平壤大捷,老爺再力挫倭寇氣焰,這是第二功。至于碧蹄館有失后,軍糧不濟也是可以理解,老爺未必要承林部堂的情。”
石星點了點頭道:“話是這么說,朝鮮用兵已近大半年,吾擔心師老無功,元輔也擔心師老民困,所以還是盡早議和,有了平壤,龍山兩處大功也算對朝廷有所交代了。”
“那么林侯官不與老夫奏明議和事,那么老夫待倭寇使者一到遼東,就單獨上奏天子,請封貢事!”
當倭使玄蘇,內藤如安抵至遼東境內時。
石星單獨上奏朝廷,以倭寇提出許封,許貢的條件稟告天子,至于效仿王昭君的和親則是沒說。
至于貢道就先設在寧波,石星是打算以寧波為條件,等大臣們提出反對后,再改而將貢道設在朝鮮,如此順勢在朝鮮設鎮屯兵,同時將幾個朝鮮港口借給倭寇,這樣就算達成議和了。
只要此事在廷議上通過,那么林延潮就要為石星作嫁衣了。
石星的策略,先威脅拆房子,然后再改為拆個門,如此朝臣們就容易接受了。
但是石星沒有料到,他的提議上廷議時,除了王錫爵,石星主張封貢,其余廷臣盡數反對。
石星品嘗到了什么是當堂打臉的滋味。
廷臣剛剛說完,然后言官也是一窩蜂的提出反對,一并要求請罷封貢事!這下石星連提出改貢道的機會也沒有,直接被罵得狗血淋頭。
石星在廷議上疾呼:“朝鮮殘破,軍餉難繼,如何是好!”
盡管石星這么說,但卻沒有人理會。
而這時候林延潮已將經略行轅從車輦館移至王京,他已聽說石星被打臉之事。
林延潮笑著將書信給于仕廉,劉黃裳二人過目道:“石大司馬真是有心了,此事若是由我提出,眼下在朝堂為千夫所指的就是我而并非石大司馬,你說我是不是要好好謝過他呢?”
石星沒安好心,但確實給自己吸引了一波火力。
劉黃裳道:“是啊,石大司馬之事可見,朝中于封貢事自有輿論,此中可以讓我們騰挪余地實在很小!”
林延潮點點頭道:“不錯,事事從道理出發,那要人來干什么?又事什么功?”
“理就是適宜,而不是不可變的。我等以往讀史書,前輩常提點我們‘不知來,視諸往’,當古為今鑒,這話其實不對。常說千古無同局,平日可以看棋譜,但怎有照著棋譜下棋的道理。中國與倭國斷交數百年,這封貢事又怎能照用朝鮮越南的例子?”
聽了林延潮的話,劉黃裳,于仕廉都露出了佩服之色一并道:“經略大人高見!”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現在說高見還太早了,你們也知道在朝廷內言官掌握著輿論,但不擊敗倭國又何談威服二字,如何能平衡左右,實在是兩難啊。”
“難怪從古至今議和之人都要被罵,不是沒道理的。”
劉黃裳,于仕廉也是面露難色。
于仕廉道:“老師以我觀之倭人最要緊的一是和親,二是割漢江以南之地,三才是封貢。兩國議和之事,顯然不可能達成。兩邊必然再起兵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