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五章 大數據-《警探長》
第(2/3)頁
“孫杰”,白松突然插話,他絲毫沒反應,所以直接稱呼了名字:“什么東西能讓人喪失味覺?”
孫杰一下子就明白白松是什么意思。
死者如果死亡前這段時間里,沒有味覺會如何呢?
那誤飲非常說得通。
“有很多東西能讓人突然失去味覺,但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應該是消毒水,廁所常用的一些含氯消毒水,如果誤服,哪怕直接吐出來,也會在短時間內破壞味蕾,需要好幾日才能恢復。”孫杰道。
此話一出,會議室氣氛立刻變了,不少刑警、法醫(yī)竊竊私語過來,這是所有人的知識盲區(qū)。
“不對”,柳書元打斷了大家的討論。
這地方,除了王政委之外,其他當地的刑警說話都是很注意的,比較白松等人身份特殊,但是四人說話倒是不需要太在意。
“之前說過,我們不能按照我們的知識量考慮嫌疑人,就如你之前提出《收養(yǎng)法》里提到的40歲差異那個問題,絕大部分是不知道的,你不能推己及人,認為他人也知道。”柳書元道。
“關于這個問題,我只能說王亮如果在,他可能會支持我”,白松道:“人對于未知的知識,一般分為兩種,被動和主動。”
“所謂被動知識,就是我們掌握的常識,遇到了相應的事情,如果我們掌握了正確的知識,我們自然就知道,如果未掌握,可能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是錯的。比如說這個收養(yǎng)法的法律內容,再比如說一些反常識的知識,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是對的,而不會去主動求解”,白松道:“但是有的時候當我們遇到一件事解決不了,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就會主動求解。比如說詢問他人、上網查詢。”
這就很正常,收養(yǎng)法那個事情,這邊的警察都不知道,但是白松知道,所以之前沒人懷疑,碰到白松才知道錯了。
什么東西能讓人失去味覺,白松不知道,就會主動問,這和之前的那個“未知”是兩碼事。
前者的未知,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所以,應該怎么做?”華東想了想,還是決定問白松。
“我不認為這里的人懂這些,所以兇手一定是上網查了。那么就進行大數據篩選,找出來所有近一年內搜索過相關知識的人,IP限定在成吉縣。這邊沒有高校,幾乎不會有人上網查這種知識。”白松看向王政委:“咱這邊有這個技術手段嗎?”
王政委苦笑,不是有沒有這手段的問題,是他不知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