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給我全力拿下源城!三日封刀。” 周圍后金將領皆是雙拳緊握,一個個都變得無比興奮起來。 ........ 源城城頭之上,隨著后金大軍來襲,此時大戰一觸即發,無數大燕士卒正小心戒備著。 就在這時,遠處黑壓壓的影子從遠處地平線席卷而來。 有大燕士卒看到了遠處奔襲而來的黑影,不由得失聲道:“那是我大燕百姓。” 周圍士卒都是看了過去,一個個都是精神大振。 因為那蜂擁而來,黑壓壓一片的正是大燕亂民。 “不要動!” 李齊容走了過來喝道。 后金大軍就在不遠處,此時竟然有著大燕亂民奔向源城,這明顯帶著幾分不合理。 很快,這些亂民沖到了源城城下。 這些亂民蓬頭垢面,一個個對著城頭哭喊哀嚎著,似乎祈求放下吊橋放他們進去。 王凝水連忙道:“李大人,這些都是我燕國百姓無疑,快開城門讓他們進來吧。” 一旁的戴丹書眉頭緊鎖,似乎想要說什么。 “不行,萬一這時候開門,后金騎兵突襲而來怎么辦?” 李齊容冷冷的拒絕道:“再說了,若是這些亂民是后金高手假扮的又如何?到時候源城失守了,豈不是要死更多的人?” 王凝水嘴巴張了張,隨后嘆了口氣。 畢竟李齊容說的話很有道理,現在小仁慈,但卻帶來更大的災難。 “嗵!”“嗵!” 突然大地劇烈抖動了起來,遠處濃煙滾滾而來,只見的后金大旗率先出現在視野當。 “不好,后金大軍來襲了。”大燕士卒都是連忙喊道。 看到這,大燕亂民更加慌亂了起來,甚至奔向了護城河前,奈何吊橋已被拉起,亂民一時不備過河器械,當頭的數百人止不住,被后面如潮的人群推擠掉入河中。 后金前軍拉弓射箭,對著難民和城頭便是一輪箭雨。 兩場箭雨下罷,十丈寬的護城河竟擠滿了落水亂民,如溺水螻蟻般掙扎,漸漸沉下,失了生機。 一些五湖四海堂的高手何曾經歷過如此修羅地獄般的景象?一時只覺眥目欲裂,張口無聲。再看片刻,不少人都是心中大慟,只得閉目哀泣,少時已是滿臉淚痕。 一時耳際箭聲鶴唳,哀鴻震天,萬千亂民悲號使得大燕之人心如刀剜劍戳,直直擊在自家心底深處,禁不住心神震蕩。 原來那十數丈寬數丈深的護城河瞬間便被數千落水亂民填滿,攘攘亂民踏萬千人頭而過,蜂擁至城墻之下。 李齊容看到這,冷靜的喝道:“給我射箭。” 與此同時,那后金大軍已經殺了過來,他們用弓箭則是對準了城頭之上的大燕士卒。 一時雙方箭雨往來,收割著大好頭顱。 短短數十息的工夫,城墻下積尸便堆了數尺厚,不時有城上士卒墜落城下,一時后金勢大,城上箭勢竟被后金大軍壓制住了。 后金占據優勢之后,開始用云梯飛鉤開始攻城。 “齊容,大喜啊!” 就在這時,王時宜匆匆趕了過來。 李齊容看到王時宜,頓時驚道:“王帥,你怎么趕來了,這里不安全。” 要知道木心法王還在大軍當中,若是他突然出手的話,王時宜定有性命之危,他可是源城的統帥,若是他出了事情,那么源城便危險了。 王時宜拿著捷報,大笑道:“你知道嗎?鬼劍客和邱侖拿下了北原。” 李齊容心中一震,“攻下了北原?” 北原是何等重要他自然十分清楚,但鬼劍客和邱侖兩人是怎么拿下北原的,數息間他想到了小道。 王時宜感慨道:“北原落在我大燕手中,那么金律便是一支孤軍,我們只要守住源城,后金大軍早晚會不攻自破,此前倒是我小人之心了。” 李齊容深吸了一口氣,道:“如今我城內只有十幾萬的兵馬,城外則是五十萬的后金大軍,想要守住,怕是極難。” 因為大雪山和索命府幫助,大燕在北荒道之戰可謂節節敗退,數十萬大軍已經折損了不少。 王時宜提著長槍,鏗鏘有力的道:“一定能夠守住,就算是死,也一定要守住源城。” 只見城下箭如飛蝗,凌亂潑下,好似下了一場箭雨,城頭中箭受傷者不絕。 王時宜一時神情激蕩,死死的抓住城樓石柱,手上用力,石粉簌簌而落。 這時有云梯搭至身邊,王時宜雙掌上一拍,數丈長的云梯從中而斷,攀爬未一半的后金大軍著跌落,轉瞬即被人潮湮沒。 奈何云梯、飛鉤多達數百,兼城下后金大軍箭射如雨,長槍如林,紛亂向城上士卒襲來。城上刀兵雖備,卻是兵卒不全,在后金大軍如潮攻勢之下,一時有些抵擋不住。 城上士卒拼死再捱半個時辰,便被沖破數處缺口,城下后金大軍一時嗷號攀上,抽出背上長刀,劈砍殺人。城頭一時亂如蟻窩,幾乎失控。 此時源城四個城門,都是遭到了后金大軍的猛攻。 每一息都有著生命慘死,鮮血匯聚在一起,幾乎成了一條河流。 沒有人會知道,一場震驚世人的攻防大戰,將要在這源城拉開序幕。 ......... 東霖道,官道之上。 夏季快要來臨,空氣當中都變得幾分炎熱了起來。 茶館之上,江湖中人已經少了許多,幾個人坐在茶攤上聊著如今大燕北方,南方的戰事。 “南蠻出兵了,這下我大燕真的怕是要陷入萬難之境地。” “此次這是我大燕生死存亡的時候。” “南蠻何其狡詐,現如今南方戰事吃緊,北方更是連連敗退,若是南蠻再攻襲而來,對于如今的大燕來講真是滅頂之災。” “難道我大燕真的要亡了?” “大不了就和他們拼了!” ......... 議論之聲帶著嘆氣之聲,甚至帶著幾分絕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國破家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能夠躲避。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