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是李牧說,那多少不一樣。 “你別說,我覺得李導考慮的還是在理的,一下子倒是忘記了這茬子”傅若清思索后,也不禁笑著道。 “我看網絡上還有什么關于蔡虛坤的熱梗,叫什么來著” 傅若清手指都揮在半空中,愣是沒記清,最后作罷,“這樣吧,讓負責人的再擬定一次名單,盡量選陽剛一點的,咱們這是獻禮片,確實應該如此.” 此時李牧自然不知曉自己的小建議最終還是改變了原定的人選,因為他還在聽取《中國機長》的首映宣傳計劃。 因為此時宣傳部門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又創新的想法。 “在萬米高空中辦首映禮?”李牧坐在主位上,不禁重復了一遍。 “對的,李總,我們查過資料,縱觀中國影史,在各種場館、比如說酒店、影廳、學校甚至游輪上都有過舉行首映禮的電影,但是唯獨萬米高空民航班機上還未曾有過。 而且我們的《中國機長》十分符合這一特性,也是給予觀眾營造出“沉浸式體驗”感的電影首映禮。 并且讓眾主創和真正的參與者們回到飛機上,經歷一次旅程,更能體會飛行員們的不易。可以說是既有了宣傳噱頭,同時也意義非凡” 聽到宣傳負責人這番論述,李牧也是頻頻點頭。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妙招。 其實,國內電影的首映禮最早可以追溯到張藝謀《英雄》上映的時候,而首映禮等電影相關線下活動的發展也恰恰應對著國產商業大片的發展。 2002年的12月14日,《英雄》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全球首映禮。 彼時,上百名裝扮成秦兵的演員在現場高呼“大風”,氣勢恢宏,從此把首映禮的概念帶入了國產電影市場。 當時的BJ新影院院線負責人高軍在采訪時曾說道,“之所以會出現像《英雄》這樣的大型慶典晚會式首映,就是因為中國的大片真正的來到了。” 自此之后,經過多年發展,國產電影的首映禮、發布會形成了中國特色,很多時候會混為一談。 一般來說,選擇在酒店或者一些社會公共資源場所(如鳥巢、水立方)、以及學校大禮堂來舉辦此類活動是比較常規的操作。 在這個基礎上,稍微特殊一點的,就是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豐富。 像《我和我的祖國》,李牧就知曉其選在了國家圖書館舉辦全陣容盛典,還打算舉行了“我和我的祖國“影像集捐贈國家圖書館儀式。 “具體再展開說說。” “我們的策劃案中,受邀的媒體記者們及業內人士和觀眾均跟隨班機從BJ飛往重慶,在萬米高空中開始首映。 主演們配合為乘客派發了餐食,比如準備川航的特色食品“老干媽”,讓普通觀眾也可以參加并和主創們零距離接觸。 最后在解放碑廣場參與了接下來的“禮贊楷模致敬英雄”特別活動.” 宣傳負責人說完后,也是帶著期待的眼神等著李牧拍板。 畢竟辦一場漂漂亮亮、與眾不同的電影活動,對于營銷團隊是一次挑戰,也是一項成就。 而且這里面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民航局,若是能說動民航局配合的話,那么就毫無問題,顯然這需要李牧去談。 “可以,很有意思,也十分有創意。”李牧聽完后,徐徐鼓掌夸贊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