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剛才那一百多分鐘,我看的時候,多次是潸然淚下。 電影拍得很美,拍出了大好河山,不管是千里坐小船離開家鄉,還是他最初回到家鄉的時候,秋葉斑斕的河面,其實都是在寫和平。 中國人經過幾十年的戰亂,終于獲得了和平的可能和機會然而這和平來之不易。 反而這是71年前,是志愿軍不遠萬里奔赴抗美援朝戰場,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熱血與生命化作守護祖國的銅墻鐵壁。 看到這里時,我有一種和電影里的人心靈相通的感覺,被觸動到了,想到了小時候,我看到父親面對一張戰士們行軍的照片發呆。 后來才知,這是一張朝鮮戰爭二次戰役的照片,那些行軍戰士都隸屬于第九兵團,正穿過朝鮮的長津湖大橋,他們中很多人都長眠在朝鮮的大地上 謝謝先輩們換來和平年代,讓我們沒有后顧之憂。” 宋崇詩哽咽著,邊說邊抹去眼角的淚水,仿佛回到了當年還有父親的時候。 這番發自肺腑的話語讓全場觀眾深受感染,整齊一致的鼓起了掌,掌聲整齊而熱烈。 隨后記者們也是將采訪的目標轉向了還在哽咽的老兵們,他們穿著軍裝,胸前佩戴的軍功章還在閃耀著歲月的榮光。 因為宋崇詩的一番話,幾人似乎思緒又回到了當初的崢嶸歲月。 “我看您在觀影過程中兩次起身敬禮,您親自參與過長津湖戰役,能簡單談一談嘛?”這次出動的是新浪娛樂的記者。 不過官媒也在后面,鏡頭都緊對著。 “王金榮,志愿軍第27軍政治部騎兵通信員!” 被采訪的滿頭銀發的老兵立馬回了一個敬禮的手勢,鏗鏘有力,聲音洪亮的說道。 “我來介紹一下。”李牧隨即補充介紹,“王爺爺是1948年參軍,1950年10月隨部隊入朝參戰,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聽著李牧的介紹,后面的觀眾頓時肅然起敬,因為這是真的英雄。 “電影這塊我一個大老粗確實不太懂,不過把我的隊友們拍的非常真實,我經常想起以前的歲月,我們有這樣的戰友,怎么能不勝利呢? 只是真實的戰場遠比電影殘酷。 那時,美軍敵機輪番轟炸。我們也不能打,一打,幾分鐘后就飛來幾十架,把整個山都炸平了。 在朝鮮,我們打得很艱難。就像電影中演的那樣,我們不光和敵人較勁,還得和老天爺較勁。 敵人掐斷了我們的供給運輸線,讓本就吃不飽的我們斷了糧,一人一天只有一個土豆的口糧。土豆凍得像冰坨,根本啃不動。大家最后就著積雪吃樹皮、草根.” 王金榮憶著往昔歲月,而現場一片寂靜,仿佛所有人都置身于那個冰雪覆蓋、硝煙彌漫的戰場。 聽著王金榮這一番話,李牧感慨之余,似乎突然間想到了什么。 待采訪環節暫告一段落,李牧也是找到了王小輝和毛雨。 “李導,這次任務圓滿完成了,看的出來群眾都非常滿意,評價很高”王小輝夸贊道。 “謝謝王局,這是咱們電影人應該做的。”李牧謙虛道,隨后提出了一個想法。 “王局,我有個想法。” “哦,你說。”王小輝也有些好奇。 “剛才聽了幾位長輩的長津湖的事跡,我是深受感動,既然電影拍得是長津湖,拍得是志愿軍,在電影公映首日,我覺得應該給志愿軍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緬懷先烈” 李牧此刻確實是這樣想的。 公映首日,理論上是宣傳的好日子,但是這一部電影它本意不應該如此,少一天宣傳又何妨。 “難得啊。”宋崇詩就坐在王小輝的隔壁,自然而言也聽到了李牧這話,頓時欣慰道。 “王局,我覺得李導這個想法好啊。” “是的,我也覺得。”王小輝也是十分滿意,“這是局里考慮不周,理應要去緬懷先烈,你這個想法我同意了,局里也派同志一起去,你來代表整體劇組朗讀《祭抗美援朝先烈文》.” “那地方在沈陽,有需要我幫忙的話,李導你來找我。”宋崇詩拍了拍李牧肩膀,隨后在士兵的陪同下,先行退場了。 畢竟年齡大了,這電影又接近三個小時,在加上還有采訪各個環節,確實也頂不住了。 首映結束,觀眾們也有序退場,只是眾人似乎都很激動,一邊退場,一邊低聲討論著。 李牧則是把公映日前往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這事通知下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