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獎勵嘛,總得獎勵孩子喜歡的!” “換別的,整天吃吃吃,不行,到時候牙齒還要不要了,都盡吃些甜的。”劉伊菲環抱著雙手,拒絕掉了。 “行吧,我再想想。”若是小包子在此,李牧也只能表示愛莫能助了。 此時,小包子已經憨憨入睡了,絲毫不知道自己搓手可得的蛋糕已經飛了。 第二天,李牧和主創團隊的第一次會議,自然而然少不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們希望整個開幕式展現東方美學,但也需要符合國際觀眾的審美習慣。” 李牧剛開口,外籍舞美設計師Nathan Heverin便提出了疑慮: “但東方美學過于寫意,如何平衡形式感和內容的直觀性?” “Heverin的意思是,我們或許需要更具體的視覺符號,而不是抽象的意境表現。”團隊的翻譯補充道,語氣小心翼翼。 因為這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李牧,不需要翻譯,而團隊里也有國外的團隊參與。 李牧低頭翻閱著桌上的方案草圖,片刻后抬起頭,環顧團隊成員。 他知道,眼前的這些人各有專長,但也正因為多樣性,才讓意見分歧成為不可避免的挑戰,這也是方案初期探討不可避免的問題。 “我明白大家的擔憂。”李牧的語氣穩而堅定,這時候他是必須要給出方案,“東方美學確實偏向寫意,但我們并非單純追求抽象的意境,而是希望通過具象的細節來傳遞寫意的精神。” Nathan傾聽者著,似乎對李牧的說法十分感興趣。 “例如,”李牧指向草圖的一部分,“這是目前設計的入場儀式環節,我設想用江南水鄉為背景,結合紗幕與燈光的效果,形成一種虛實交替的視覺體驗。 這不僅體現了東方的含蓄美,同時也能通過動態投影展現水波與舟影的流動,讓國際觀眾感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具體之美。” “Interesting,” Nathan微微點頭,“但如果只是投影,觀眾可能會覺得不夠有沖擊力,特別是在場館這么大的空間里。” “所以,我還建議加入立體裝置,比如一些富有動態感的竹編結構,配合實物與虛擬的融合。這樣既有真實的觸感,又能在觀眾心里留下鮮明的記憶點。” “而且,”李牧轉向技術總監于建平,“我們的技術團隊完全可以實現這一點,對吧?” 于建平點頭,面露自信:“沒問題,動態竹編結構的機械控制和光影交互技術我們都能搞定。” 會議上,一個個問題被陸續提出,一個個問題又被眾人解決完善,等到會議結束后,整體方案又變化了不少,但顯然這是往更好的方向變化著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