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 第二天清晨,戛納的陽光透過窗簾灑在酒店的書桌上。 李牧喝了一杯黑咖啡,準備前往主競賽單元的首場電影首映。 他評委們聚集在特定的放映廳內,這是一個為評審團專門安排的小型影院,燈光柔和,座椅舒適。 首映電影是一部來自美國的文藝片,題材算不得什么深刻。 講述了1980年代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少年主角在種族歧視與階級矛盾中成長,充滿對“美國夢”的反思。 可以說很美國式的拍法以及反思。 李牧雖然表情沒多大變化,但是對于這部電影,并沒有什么感覺。 電影結束后,評委們圍坐在一張圓桌旁,各抒己見。 “敘事節奏太拖沓!”來自伊朗的阿斯哈·法哈蒂率先說道,“鏡頭張力也不夠” 不管阿斯哈·法哈蒂對美國的有沒有意見,不過這番評價算是把電影貶低的一無是處了。 這種發言,再結合這兩天的一些了解,李牧心里也大概知道這人的性格了,目的性很明確且一定要抵達目標的強勢性格。 李牧之前也查過這些評委的資料,法哈蒂曾在2012年擔任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評委,那屆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是邁克·李,評委會成員還有歐容、吉倫哈爾、甘斯布、安東·寇班等。 后面其接受采訪回憶起那年當評委的經歷,稱之為“災難”,稱邁克·李在金熊的選擇上完全獨裁,只認可自己喜歡的《凱撒必須死》,只剩下吉倫哈爾和他自己一起捍衛戈麥斯的《禁忌》和佩措爾德的《芭芭拉》,甚至還暗示其余評委的品味很差。 李牧還沒開口,其余評委還在討論著。 主要是他想到了這一次主競賽單元里似乎有一部伊朗電影,正是魯斯塔伊導演的《萊拉的兄弟》。 同是伊朗的倒也還好,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女主演塔拉內·阿里多斯蒂曾是法哈蒂的御用女演員,合作過《煙花星期三》《關于伊麗》《美麗城》以及《推銷員》,男配佩曼·莫阿迪是《一次別離》的男主。 這種情況以及按照法哈蒂的性格,李牧似乎已經看到了,如果能為同胞和好友爭取獎項,法哈蒂的是絕對不會避嫌的。 如何去平衡這些個人情感主觀因素讓評獎更為客觀,不僅是其余評委的責任,更是他這個評委會主席的責任.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