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我們遇到的問題,說白了是視覺敘事的割裂感,這種割裂感在電影制作中也很常見,尤其是多線敘事時,畫面和情感無法自然連接的情況。 解決方案很簡單,用‘水’作為視覺和情感的紐帶,就像電影中用鏡頭語言將故事流暢地串聯起來一樣,當然于哥,技術上很多我也不太懂,你看下我說的能不能幫助到你們。” 李牧一邊用手中的記號筆快速畫出一個簡單的結構圖一邊說道。 “電視劇不都說嘛,天下武學殊途同歸,李導,你說.” 于建平樂呵呵的應道。 這回應讓本來嚴肅的眾人都不禁樂了幾分,略顯緊張的氣氛緩和了不少。 “全息投影的橋梁可以看作是電影中的敘事主線,而水就是輔助我們推進故事的鏡頭語言。 每一段水流的變化,實際上相當于一個‘過場鏡頭’,幫助觀眾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流動。” 李牧停頓了一下,指向圖中的三部分。 “首先是‘西湖’,我們要用靜態的水面展現寧靜的江南意境,宛如電影中開場的慢鏡頭,用平靜的畫面引入故事; 接著是‘錢塘潮’,這里需要轉場鏡頭的沖擊力,波濤的動態效果就像一場高潮戲,帶來視覺震撼; 最后是‘運河’,以燈光和水霧結合,打造恢弘的畫面感,宛如電影的結尾,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牧說完說完這段后,略微停頓了片刻,主要是還得給時間給眾人思考,然后討論。 于建平略微思索,皺眉道:“李導,概念上很有啟發,但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動態水流會增加技術壓力,尤其在舞臺和全息結合的過程中,穩定性是最大的風險。” 李牧點點頭,轉身向著白板,“我知道這點,所以我們得像拍電影一樣,分鏡頭處理。 動態水流不用全程渲染,而是‘分段敘事’,把技術壓力壓縮到最關鍵的節點上。 比如‘西湖’段只需要輕微的波光粼粼;‘錢塘潮’段集中表現潮涌的力量;‘運河’段則以靜動結合的方式完成。 就像電影的節奏控制,有的地方需要快,有的地方需要慢。” 李牧說的極為通俗易懂,特別是學過導演專業的不少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