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不管怎樣,殺就行了。 這樣固然可以讓胡人恐懼,但是需要協作的時候,也自然會產生不信任的因素,這是行軍打仗的大忌諱,一旦出現,必然戰敗。 用現在的話來說,公孫瓚可以說是一個鐵桿激進的民族主義者。 這和他的出身背景不無關系。 公孫瓚的家鄉遼西郡素來是居住在東北的胡人南下內地的必經之路,每當有胡人南侵的時候,遼西郡總是很容易遭到戰火荼毒。 公孫瓚自幼生長在這樣的民族矛盾沖突極其劇烈的地區,親眼見過無數親朋好友死于胡人之手,自然會產生對胡人的徹骨痛恨。 這一點是劉虞這種生長在和平內地的人所無法感受的。 所以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會激化到后來的地步,也不是無法想象的。 這就等于是和平主義的圣母與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之間的矛盾,放到現代也會打起來,更不要說古代了。 劉虞無法體會這樣的事情,公孫瓚自然深恨劉虞迂腐,而對于劉虞這種罔顧幽州人民血淚,用民脂民膏送給外族獲取和平的軟弱行為,這種慷他人之慨的行為,公孫瓚自然不能忍受。 于是他殺了劉虞。 而在劉虞看來,公孫瓚無窮無盡的以殺止殺的行為根本無法解決問題,這只是公孫瓚在借著公權力泄私憤而已。 殺的越狠越是會激化大家的矛盾,造成互相的不信任,殺戮無窮無盡,只有一方徹底被殺光才能終止。 但是千千萬萬的人,真的可以被殺光嗎? 殺戮別人的時候,自己人就不會死嗎? 劉虞知道公孫瓚的方法不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他反對,他要制止公孫瓚,可惜他本身沒有任何軍事才能,占盡優勢卻被公孫瓚突襲殺死。 這兩個人代表兩個極端,完全不相容,也都不可取。 所以對于此番公孫瓚統領烏丸騎兵出征,郭鵬一點都不看好。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