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七 郭鵬理政(下)-《東漢末年梟雄志》
第(1/3)頁
動員力很難獲得。
但是一旦掌握了某個地方動員力,就算是真正的在那個地方扎根了,統治進入人心了,不再是無根浮萍了。
而除了郭某人之外,現在的大部分軍閥還是按照東漢一貫的老思維,戰斗的時候大肆招募軍隊參軍,戰罷即裁撤。
這是從光武帝劉秀時期開始的一種策略。
劉秀早期征戰天下時缺乏軍餉,招募不到足夠的軍隊,辦不成事,很頭疼。
于是有部下給他獻了計策。
就是招募軍隊不發軍餉,但是給他們戰勝之后劫掠地方的權利,驅使他們作戰,戰后就裁撤,各自回鄉,非常省錢。
劉秀采納了這樣的策略,的確招募到了很多人參軍,并且辦成了很多大事,但是也從此開了軍隊戰勝之后洗劫地方的先河,影響深遠。
軍隊真正成為了兵災就從這個時候開始。
燒殺搶掠是他們打了勝仗之后應該得到的回報,這是皇帝允許的,皇帝要結果,過程不問。
皇帝和大頭兵都嘗到了甜頭,于是將這個權宜之計變成了規矩。
也因此,東漢一朝在職業軍隊人數上遠不如西漢,堂堂京都雒陽,常備職業軍隊居然只有一萬出頭。
此后一直到郭鵬所處的當下,各大地方實力派的軍事思維也是如此。
除了極少數精銳親信軍隊他們自己掏錢養著,大部分軍隊都是臨時招募的。
當然,也有實際因素。
因為他們不像郭某人這樣思慮深遠,大規模玩屯田積攢糧食,有足夠的底氣養兵,他們沒那么多糧食和錢,只能臨時招募。
臨時招募的軍隊不怎么可靠,行軍打仗也要有自己的基本盤,所以才有花錢養私兵的將領。
私兵往往也是最精銳的軍隊,吃穿用度和訓練度都是最好的,是戰爭時期的決勝王牌,其他的都是打醬油的。
那個時候的人沒有國家民族的觀念。
相鄰的郡都不是自己人,不同的州就更不是自己人了,屬于不同勢力范圍之內的劫掠廝殺乃至屠城,毫無道德壓力,與當今天下一家完全不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