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零九 孫策請纓討陸康-《東漢末年梟雄志》
第(2/3)頁
為了他心中的夢想而努力前進。
為了達成目標,需要大量的糧草和大量的士兵,士兵好辦,只要抓壯丁就好了,很簡單。
但是糧草卻不簡單。
亂戰時期,各路軍閥最缺的就是糧草,其他的東西反而不缺。
以糧草當作財富的話,大部分的軍閥都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貧窮。
十分的貧窮。
土地、人口、耕牛等等這些重要的生產資料都在士族豪強手里,他們不能光明正大的去搶奪,無法屯田,便只好采用州郡征糧制度。
什么時候需要糧草了,就給了一個指標,下令州郡官員征收糧草供給軍隊使用。
一般而言地方都會盡力配合,不會和軍閥作對,要是做對的話,軍閥會以武力脅迫,州郡官員的下場也是很難看的。
不過用這種方式得到的糧草很不穩定,很依賴于這樣的方式的話,軍隊的糧草就不能得到穩定供給,戰時稍微能吃飽一些,不打仗的時候,餓肚子也就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所幸袁術的軍隊駐軍在水網密布的地方,可以靠捕魚來填肚子,也可以上山采摘漿果,還可以成群結隊的打獵,搞得和不懂耕種的原始人一樣。
袁術的確是打土豪搶劫豪強了,但是那是他自己享用的,高官享用的,和基層士兵沒太大的關系,正如老板有錢不等于員工有錢一樣。
底層士兵該餓肚子還是要餓肚子,想吃一口熱乎的糧食沒那么容易。
而就算在戰時,遇到不配合的郡縣或者是實在沒什么糧食的郡縣,也湊不到足夠的糧食。
袁術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自己直屬的一些郡縣已經基本被榨干,再搞下去人就活不成了,袁術無奈,只好向其他的郡縣征集糧草。
以自己自封的揚州牧和長安朝廷的衛將軍的名義向各郡縣征集糧草。
其中征集到廬江郡的時候,給出的標準是三萬斛,不算太多,但是廬江太守陸康是個硬骨頭,不好啃。
當時袁術囚禁朝廷使者馬日磾致其死亡的消息散播開來,陸康大為惱火。
又因為袁術到處劫掠豪強,打擊莊園和塢堡,威脅到了當地豪強士族的利益,所以他視袁術為仇敵,拒絕了袁術的要求。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