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三十九 魏軍的強勢威懾-《東漢末年梟雄志》
第(2/3)頁
等徐州之戰結束以后,青州水師的水兵人數已經超過五千人,于是郭鵬晉升太史慈為樓船中郎將,將青州水師的名額擴充到了一萬人。
兗州原本就是兩個練兵大營所在的軍事重州,當然也有守備兵。
徐州到手之后,兗州各郡國的守備兵和守備職務取消,歸入泰山大營內。
其后,郭鵬又動手把泰山大營往徐州東海郡搬遷,改名為東海大營,以此削減兗州過于沉重的軍事負擔和軍事職責,也要就此強化郭鵬在徐州的勢力,深深扎根進入徐州。
豫州有兩個守備,設置在潁川郡和汝南郡。
潁川守備為李典的叔父、魏國建威將軍李乾,汝南守備則是魏國威烈將軍郭烈。
汝南置守備兵一萬,潁川置守備兵一萬。
大體的防線構成就是如此,主力戰斗部隊的人員就在二十六萬上下。
但是軍事構成之中不僅僅只有戰斗兵員這一種,輔兵也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世人熟知的火頭兵就是輔兵的一類,而不同時代不同朝代對于輔兵的定義也有所不同。
春秋戰國時代,軍隊分為上軍中軍和下軍三種。
上軍就是戰斗主力,中軍是負責守備,下軍則負責差役,就等于是輔兵。
而西漢那種全國類型的兵役制度之下,一年份新兵只能做一些守備和雜役的工作,相當于是輔兵,兩年份的兵才能戰斗,屬于戰斗兵。
在郭鵬麾下,近幾年來,輔兵的定義比較簡單,就是自愿來軍營里工作的雜役、火頭兵和訓練之中的新兵的意思。
除了正式的戰斗部隊之外,因為郭鵬實行的是募兵制度,所以常年開放征收百姓入伍。
魏郡大營、陳留大營和東海大營都有接受新兵的資格,所有新兵入伍之后都會被安排到這三個大營訓練。
訓練期基本上是一年,超過一年才準上戰場,一年期限之內的不能上戰場鍛煉的新兵都是輔兵序列。
他們在戰斗之中要承擔輔兵的職責,和征召而來的民夫一起為大軍運糧和其他物資。
除了新兵和火頭兵之外,還有自愿來到軍營里從事雜役工作的職業輔兵。
一般都是年齡較大、超過三十六歲,或者年齡不夠十八歲征兵紅線的小家伙們。
他們要么是為了謀生,要么是想要在謀生的基礎上加入軍隊,就會選擇來到軍營里應聘一個雜役的職位,為軍隊打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