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八十二 孫吳的立國之戰-《東漢末年梟雄志》
第(1/3)頁
政治戰場上的失敗給孫吳政權帶來的打擊是肉眼看不見卻真切的存在的。
陸氏逃跑之后,本來不少已經開始和周瑜接洽的士人忽然間都改了口。
他們本來已經打算出仕孫策,但是因為陸氏向北逃跑引起了連鎖反應,使得他們對孫吳政權產生了負面感官,對江北的魏政權產生了向往。
這一戰其實也是不得不打,不打的話,孫吳政權遲早會慢慢崩潰掉,打,還有一線生機。
周瑜和孫策都已經看到了,若要讓孫吳真正立國,這一戰,必打。
平定江東不算立國,只有這一戰,才是真正的立國之戰。
孫策動員六萬軍隊,精挑細選,選擇了強壯有勇力的士兵,讓各軍將領把自己的親信部曲都帶上,必要的時候必須要率領親衛部曲沖擊魏軍。
孫策可是清楚得很,在江東這種部曲世兵制度的軍隊制度里面,最強大的軍隊往往就是江東將領的私兵。
當然孫策也有屬于孫氏的最精悍的部隊,人數也不少,約有萬余人,而駐守各地的郡國兵和臨時招募的農民兵,并不能算作主力。
孫氏政權當然也脫離不了那種臨時招募戰畢即撤的軍隊模式,想當然地認為郭鵬的軍隊也是如此,只是相對精良一些而已。
孫策認為郭鵬駐守各地的軍隊都是那種寓兵于農的模式,一起屯田的。
連周瑜都是這樣認為的。
但是他們可不知道,郭鵬的正規軍是不種田的,每天只是吃飯訓練打熬力氣,每七天還有一次負重長途越野拉練,上至大將下至火頭軍,一個都不許缺席,偷懶的直接當眾把屁股打爛。
他們已經磨刀霍霍,準備等著江東兵馬前來了。
孫策可不管,這一仗必須要打。
然后孫策定下了三路進兵的大戰略。
孫策和周瑜親自率領主力沿著濡須水進入巢湖,然后向合肥發起進攻,進而突破到九江北部,進取壽春,吞并九江郡。
老將程普帶領兩萬偏師分兵進入廬江郡,攻打廬江郡,以占據廬江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