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漢中東部接近荊州這一塊地方,并非是張魯可以直接插手治理的。 張魯和其他所有軍閥一樣,并不是用宗教就能籠絡(luò)整個漢中的。 漢中轄地廣大,西邊接近涼州,東邊靠攏荊州,交通不便利,客觀上限制了五斗米教的傳播。 所以漢中東部四縣,也就是被郭鵬設(shè)為上庸郡的四縣,幾乎不受五斗米教的影響,也基本上不受張魯?shù)目刂啤? 屬于聽調(diào)不聽宣,接受張魯給的將軍封號,但是不聽調(diào)遣,處在一種自治的狀態(tài)之下。 新漢中郡被折騰得七七八八,張魯用五斗米教打散了原有的政治狀態(tài),直接掌控每一個信徒,原有的家族也受到了五斗米教的沖擊。 張魯這種做法其實還蠻有意思的。 之后龐羲一來,摧毀了五斗米教,禁止信徒傳教,把信徒一陣禍禍,將狀態(tài)打了回來。 再之后漢中動亂不休,戰(zhàn)亂之中狀態(tài)模糊,郭某人一來,直接摘了桃子,掌握了五縣全部的人口。 郭某人當然也是明令禁止傳播五斗米教。 郭鵬占據(jù)漢中之后,下令收繳焚毀了所有和五斗米教有關(guān)的書籍與宗教器物。 不僅如此,還將識字的、懂得教義的那些幸存下來的教棍全部遷移到了秦嶺大山之中修繕蜀道,讓他們在大山之中勞累而死。 沒有了識字的懂得教義的教棍,五斗米教自然會漸漸銷聲匿跡,反正傳播時間也不長。 經(jīng)歷黃巾之亂這種有道教牽扯其中的含有宗教色彩的叛亂之后,各地軍閥政府和掌權(quán)的士人們至少在限制宗教方面是有統(tǒng)一認識的。 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追捕余孽,誅殺教棍,將黃巾之亂復起的可能性完全掐滅。 郭某人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太清楚宗教引發(fā)的叛亂在歷史上所留下的痕跡了,也知道放縱不管的后果。 所幸歷代掌權(quán)者大多數(shù)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中華政治成熟的也很早,早早的建立起了相對成熟的國家體制,歷代政治家們前仆后繼不懈努力,終于提前掐滅了神州大地上可能燃起的可怕烈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