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是深入黎庶人家調查之后,郭鵬就明白了這條法律的現實意義。 很悲哀,因為黔首黎庶不知道自己年齡的大有人在。 那時節沒有身份證,相當多的黔首黎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何年何月何日生,也不知道自己現在多少歲。 一方面是文化水平不足,根本不懂干支紀年和年號紀年,無從計算年齡。 一方面是人均壽命太低,長輩早喪者太多,以至于子女懂事之前就喪父喪母,那就自然不會知道自己究竟多大。 這個情況下,身高比年齡顯然更具備現實意義,因為身高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是客觀存在的,侏儒癥或者巨人癥畢竟是極少數。 在不知道年齡的前提下,以身高為標準反而對黔首黎庶更公平。 這是先人的智慧,也是黔首黎庶的悲哀。 所謂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及笄,都是豪強士族之家的標準,就是那四十萬人里才能通行的規則。 只有他們才能享有姓、名、字、年齡或者說是過生日的權利,只有他們才能享受名留青史的權利,至于字都不認識的黔首黎庶,連命都無所謂,又有誰會在乎他們的年齡呢? 郭鵬外出巡查到地方,到普通的鄉村里和人家里視察的時候,詢問他們的年齡時,百分之九十的黎庶都不能報出準確的年齡。 有些人家比較聰明,用地里糧食熟了幾次來計算年齡,或者用古老的結繩記數法。 而郭鵬統治青州設立鄉村開始,青州有些人家用郭鵬最開始來到青州的那一年作為計數,給那之后出生的孩子計算年齡。 這是少數,絕大部分黎庶家庭都沒有計數的辦法,也不懂得如何計算年齡,有些連家長都不知道自己多大了,更不用說孩子了,所以只好用身高來判斷年齡。 郭鵬派人下去統計人口的時候,統計到具體的人口,大部分都是以身高代替年齡,有年齡的也會加上身高數據。 只有開始統計人口數據之后出生的孩子才會在人口記錄上出現年齡數據,就這樣很多家里的長輩都不知道,反而是官府知道的更加詳細。 所以郭鵬在地方掃盲的時候,首先教會他們的就是如何記錄自己的年齡。 掃盲大業初見曙光,新生的孩子們開始有了屬于自己的年齡數據,可是歷史遺留問題卻根本無從解決。 那之前的黔首黎庶就不配有年齡。 這樣的情況下,用身高作為入刑標準,區別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是真正具備可行性的辦法。 郭鵬相信,這個男性六尺五寸和女性六尺二寸的入刑標準一定是商鞅變法之后秦吏們經過大量人口數據統計之后得出的結論,真實,可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