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于這樣的問題,吳懿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但是他似乎感覺到了,黃權說的可能是對的。 他們就真的是那么的不如魏人。 大戰(zhàn)至今,蜀人已經竭盡全力,耗盡所有儲蓄以供大軍作戰(zhàn),物資已經匱乏到了一定的程度。 吳懿知道,為了支援作戰(zhàn),很多地方已經把民間的種子糧都給征收了,已經到了這個地步。 就算這一戰(zhàn)打贏了,戰(zhàn)后也會發(fā)生大饑荒,也不知道會餓死多少人。 反觀魏人,閑庭信步,打仗就和來觀光美景一般,一直都在用投石機進行遠程攻擊,軍隊很少親自上前奪城,這固然是魏軍自覺無法快速奪城,但是這也體現(xiàn)了魏人的底氣十足。 因為糧食足夠,后勤足夠,皇帝沒有硬催,沒有逼著他們速戰(zhàn)速決,所以才能讓前線軍隊如此有底氣,才能讓軍隊如此鎮(zhèn)定不冒進。 而他們,幾乎是數(shù)著日子算運糧隊什么時候能到。 因為糧食總是不夠。 從糧食儲量就能看出兩國的巨大差距,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八萬軍隊和魏人對戰(zhàn),對蜀國來說,在某種意義上是透支了生命力的。 若不是蜀中素來富庶,天府之國名不虛傳,別說兩個月,二十天都夠嗆。 前線八萬大軍,十幾萬運糧民夫,加一起二十多萬不事生產的人在吃,能堅持到現(xiàn)在還有一口飯吃,已經是天府之國這四個字的最好體現(xiàn)了。 事到如今,成都已經沒有了,蜀人的抵抗已經失敗了,竭盡全力的抵抗都已經失敗了,還能怎么辦呢? 吳懿輸?shù)脹]脾氣,一點脾氣都沒有。 黃權心里還有再戰(zhàn)的欲望,可是看到四周一片狼藉士氣低落的士兵,也深深的意識到了自己面對強大的魏軍是無能為力的。 事已至此,敗了就敗了,就算還沒有被正面擊敗,國家敗了,他們再能打,又能如何? 延德二年四月二十當天,蜀軍總帥吳懿正式打開了劍閣關城,率領全體還能行動的士兵一起,放下武器,脫掉盔甲,列隊出城,到魏營前請求投降,放棄抵抗。 魏軍主將關羽持節(jié)上前,代表皇帝郭鵬接受了吳懿的投降。 面對堅持到底沒有在劉璋投降之前投降的敵人,關羽還是保持了一定的尊敬的,因為他們還沒有被打敗,一直都在堅持,關羽是不可以折辱他們的,也不會折辱他們。 “兩個國家之間的征戰(zhàn),是國戰(zhàn),非個人恩怨,你們堅守劍閣,兩個月沒有讓我軍逾越過去,對于你們的防守,關某無話可說,你們的投降關某接受了,至于如何處置你們,還要等我國天子的詔令。” 吳懿低下了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