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由此鞏固黎庶和寒門,不斷地增加縣級政權的寒門黎庶化比例,將縣以下地方政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往上的郡級和州級官僚乃至于中央官員,就比較艱難。 在這一層級,士人官僚的數量都占據絕對重大的比例。 七成的郡守是士人出身。 除了青州、幽州和并州分別由糜竺、鮮于輔和夏侯惇擔任州刺史,然后一個郭瑞擔任兗州刺史是自己人,其他的州刺史都是士人出身。 中央官僚七成是士人出身。 所以雖然基本方針確定了,郭某人也大力扶持,可士族群體還是很大,寒門群體和黎庶群體目前還不具備取代他們的實力。 士族群體掌握了魏帝國七成的高級官職和權力。 為了維持郭魏帝國的正常運轉和戰略行動,郭某人還是不得不用這些士族官僚。 不管怎么說,這些經過精英教育且經歷了長久歷練的士族官員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都是非常優秀的。 但是用,不代表毫無防備的用,防備必須要有,二手準備也要有。 不能讓他們一團和氣,不能讓他們發展壯大,要著手削弱他們的力量,讓他們內部也不和諧,讓他們內耗。 所以郭某人需要人為的為士族群體也排列出一個三六九等。 讓他們窩里斗,不停的斗,不能鐵板一塊。 有人用郭氏故吏與否來給官員排列地位,但是郭某人并不這樣看,他依然利用地域出身的差別來挑撥士人之間的爭斗。 有了差別,才有嫉妒和憤恨的原動力。 郭魏帝國體系中最高等的士人便是冀州、青州和兗州三州的士人。 在此之外,并州、幽州、豫州和徐州四州出身的官員次之,然后就是關西的雍州,接著是揚州、荊州和益州。 后面的涼州平州和交州因為情況特殊,所以不納入這個等級之中。 基本上根據郭某人平定天下的順序,給士人按照出身地域分等級,一下子就把等級給區分開了。 第一等級的青兗冀三州士人擁有最好的政治地位、政治資源和政治通道。 他們的子弟步步高升非常簡單,可以輕而易舉進入中央,在最高權力樞紐里翻云覆雨,暢游權力的海洋。 接下來幾個等級就要全部靠邊站。 郭氏故吏的身份是給你兜底的,不是讓你超越身份限制往上爬的。 而在第一等級之中,還有郭氏故吏與否,親疏與否,以及青兗二州的出身和冀州出身的區別。 因為青兗二州才是郭鵬的立業根基,冀州不過是后來被征服的。 雖然冀州因為人杰地靈而最大限度被郭某人接納,但是在青兗二州的士人看起來,冀州士人還要靠邊站。 之前的兩次大型政治風暴隱隱約約就能看到郭魏帝國第一梯隊政治集團內部的斗爭。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