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魏帝國加強中央集權,洛陽官員數量超過四千,除卻三成寒門官僚之外,剩下七成,近三千官員都是士人出任的。 這一波動亂,士人官僚的百分之八十明確參加了抗議行動,兩千多士人官僚為了表達強烈的抗議而罷工,使得中央朝廷部門遭遇劇烈動蕩。 然后這種動蕩就結束了。 因為他們被整體置換取代了。 那可是兩千多職位。 當一臉懵逼的吏部士人長官們詢問他們是從何處來的時候,他們直接交代他們是從地方上來的,來自于各地基層政府內,出身是泥腿子。 僥幸學習了認字,當過村長、鄉長,后來到太學深造,然后回去歷任縣級職位和郡級職位,這一次是被朝廷直接征召來的。 然后所有人都知道了,皇帝從地方找了一群泥腿子到中央來填補空缺。 也對,中央朝廷也有大量低級的小官兒,跑跑腿,辦理一些簡單的事情,寫寫文書,管管卷宗,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政治水平。 高深的決策自然由最高決策層進行,他們只需要傳達,記錄,辦理,聽命令就可以了。 這些官兒,其實只要有基本常識,能識文斷字,稍微歷練一下就能上手。 但因為是中央官職,身份不同,利于升職,素來被士人們掌握且壟斷,連寒門子弟都很少觸碰到,更別說是這些泥腿子了。 可現在,這些泥腿子們來了。 穿著中央官員的官服,一副人樣子,可是那滿臉褶子堆積起來的苦大仇深的感覺怎么也抹不掉,和高傲優雅的士人們格格不入。 可他們卻取代了高傲優雅的士人們,堂而皇之的入駐中央官署,開始了辦公學*******下旨,讓各級上官好好帶領這些新來的下官,把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都告訴他們,讓他們接手這些職位,快速恢復各級政府正常運轉,朝廷還是要辦事的。 這下子傻掉的就不止少數人了。 他們終于意識到,士人們掀起反抗運動的時候,皇帝不是什么都沒做。 皇帝更加干脆直接的撕毀了和士人們的政治契約,從地方直接【引進】了這些絕對聽話的不得了的泥腿子們接手中央職位。 皇帝從最開始就沒打算妥協,而是決定剛到底,并且趁這個機會,把他們一鍋端。 皇帝只是穩住了中央朝廷里的少數中上級官員,讓朝廷中樞沒有停止運轉,繼續維持運轉,然后把絕大多數的中下層士人官員們換了一茬兒。 大換血。 之前的那一次最后通牒,是皇帝給他們的最后機會。 回來的,既往不咎,還能升職加薪,得到表揚和鼓勵,不回來的,就永遠也不要回來了。 士人們掀起反抗運動,公開和皇帝作對,還在洛陽攪亂社會秩序,徹底激怒了皇帝。 皇帝在沉默中撕毀一切政治契約,和士人階層決裂,放手打壓士人,清洗士人。 皇帝動手了。 第一招就是分裂,第二招則是外引援兵。 士人們覺得自己是無可取代的。 但是實際上,這些年在地方上積累了豐富的行政經驗且無處升遷只能到處打轉轉的黎庶官員們實在是太多了。 而且他們還大多數都在太學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識文斷字什么的沒有問題,中央低級官吏要做的事情完全可以承擔起來。 占據士人人數最多的二三流士子們所擔任的這些小官兒,根本沒什么技術壁壘,只是被人為的設置了血統障礙,被壟斷了。 要說行政水平和經驗,這些在地方上兜兜轉轉十多年的基層官吏哪個不比他們強? 只是身份卑微不得晉升罷了。 在縣、鄉、村三級政府里兜兜轉轉,兜兜轉轉,轉來轉去都無法更上一層,進入郡級,州級,乃至中央層級。 這是黎庶官員們內心中永遠的痛,很多人都在這種無助的期望中郁郁而終。 但他們終究盼來了希望。 魏帝國官、吏總數在延德五年郭鵬戰爭獲勝之后,就有了一波增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