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武狀元徐繆就是黎庶出身的軍隊小軍官,戰功不錯,進入講武堂深造之后放出來考試,一考就拿下了一個第一名的名次。 他家在青州,后來遷到了豫州去,也是老實本分的農家子弟。 這一下考上武狀元,直接成為軍隊中級軍官,前途無限光明,家人也必然受到他的庇佑,不再會有苦日子要過了。 科舉考試就是這樣改變人生的。 科舉考試,就是有如此強大的魔力,可以讓一個出身最低賤的泥腿子成就偉業,咸魚翻身,走上人生正途。 郭鵬很愿意相信—— 很快,用不了多久,感受到科舉考試的魔力的魏國子民們就會對他郭家的科舉考試向往的不得了,擠破腦袋都要來參加。 延德八年四月初一,郭鵬連續三天召開御前評卷會議,以皇帝的權威親自評卷,點評考生考卷的優劣,對考官們的評分也給與點評。 評的好的要支持,評的不好的要批評懲戒,以此確保評卷的公平性。 延德八年四月初五,文舉和武舉最終的排名塵埃落定。 沒什么太大的變動,郭鵬還是相對尊重了閱卷官們的評卷成果。 文舉方面,狀元馬謖,榜眼曹植,探花蔣琬。 武舉方面,狀元徐繆,榜眼張雄,探花劉珊。 相較于武舉方面清一色黎庶子弟和少量士人、寒門子弟占據高位的情況,文舉方面則暫時還是士人占據了優勢。 對比一下雙方的前十名,武舉考試前十名都是講武堂出身的黎庶子弟與寒門子弟,黎庶子弟占了大多數,達到了八人之多。 而文舉考試的前十名除了曹植一人不是士人之外,剩余九人全都是士人,排名位次最高的黎庶出身的學子排在第五十八名,已經能算是天縱之才,十分了不起了。 按所有錄取人數來看,文舉考試錄取的八百人里,四分之三都是士人,只有剩下的四分之一才是寒門與黎庶出身。 而武舉考試,只有極少數士人出身的考生成功考過,基本上都是講武堂出身的黎庶子弟。 某種意義上也挺霸道的。 對于這樣的結果,郭某人已經很滿意了。 讓那些黎庶子弟在短時間內占據上風是不可能的,幾百年的底蘊不是這么兩三年就能比得過的,能用講武堂和武舉拉偏架已經是極限了。 想要讓他們徹底壓過士人,還需要更多的財政投入,修建更多的學校,招攬更多的學生。 學生基數大起來,人數多起來,一切就由不得士人們說三道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