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七十八 算賦與口賦-《東漢末年梟雄志》
第(2/3)頁
而皇帝的反應一點也沒有浪費他們的憂慮。
“自從我接受漢帝禪讓立國以來,天下人丁不斷增長,二十年戰亂造成的人口損失不斷恢復,所以在之前的人口普查之中,我魏人口數量已經超過六千萬。
這是我非常高興的一件事情,但是在這件事情發生的同時,我又得知了另外一件事情,有不少官員在普查人口的時候,發現有一些人對檢查人口的官員抱怨。
他們說說雖然朝廷鼓勵生孩子,但是他們卻不敢生,我覺得很疑惑,于是追根問底,終于追到了問題的根本,根本是什么?
是先秦時期便運行至今的對每家每戶每個丁壯征收的稅收,是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什么都不做就要每年繳納的一筆稅。
我魏制定稅賦政策的時候,規定現在十五歲以上五十六歲以下的男丁每年需要向朝廷繳納八十個錢,稱為算賦,這是成年男丁的人頭稅。
七歲到十四歲的未成年者每年也需要繳納二十個錢,稱為口賦,這是未成年男丁的人頭稅,商人之家倍之,然后我就清楚了,為什么人們不敢生孩子。”
郭鵬站起身子,背著手,在這群高官顯貴們身邊走來走去。
“每多生一個孩子,就要多繳納一筆稅,對于收入微薄的農家來說,這是一筆很大的負擔,每年收入不過那么些糧食,又要交農稅,又要交算賦口賦,還要服役,何其沉重?
生的孩子越多,繳納的賦稅就越多,多到了一定程度,誰還負擔得起?所以人們不敢生,這是其一,其二,算賦和口賦針對的是每個男子,什么都不做,無產業,也要交稅。
前漢土地兼并嚴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但是二者需要繳納的丁稅卻是一樣的,沒有產業還要交稅啊!誰交得起?你?還是我?還是你們?”
郭鵬指著財政部尚書王粲,又指了指自己,接著指了指所有人。
官員們紛紛低下頭不敢言語。
“這般的制度,起源自秦時為了扭轉劣勢國勢的舉措,商鞅變法之下,秦稅極重,幾乎三分取其二,之前按戶收稅,之后才改為了按人丁收稅。
這固然可以增加大筆稅收,但是卻是建立在人們不敢多生孩子的基礎之上,人口增長緩慢,瓶頸難以突破,又有土地兼并之事,總能造就大量流民。”
郭鵬深吸了一口氣:“我魏國土疆域龐大,更需要大量人口,所以我多年來不斷鼓勵人們多生孩子,可是事到如今,卻陷入瓶頸,人們不愿多生孩子。
如此廣闊的疆域,六千萬人難道就夠嗎?我為了河西四郡的人口遷移殫精竭慮,還有西域的人口遷移,漠州的人口遷移,云州的人口遷移,荊南和揚州的人口遷移。
要人啊,要人啊,多少人啊,六千萬怎么夠?翻一倍都不夠啊!可是黎民百姓卻不敢生,問題不在他們,而在我們!
所以,這個情況必須要改變,我決心廢除算賦和口賦,再也不按照人口收稅,而按照土地收稅,多少土地,收多少稅,不準多收,也絕不少收。”
郭鵬走回了自己的座位,緩緩坐下,面對著群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