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魏帝國并非沒有圖書館,但是那并非是公開的,而是朝廷部門和太學這樣的教育部門所擁有的。 羅馬的圖書館也并非是面向普通大眾,普通大眾根本也不會讀寫。 無論什么時代,窮人想要受到教育都不是簡單的事情,現代尚且如此,更別提西元三世紀的羅馬帝國。 圖書館放在那邊裝個樣子,能用到的也唯有奴隸主階層和富裕的商人家庭子弟,意義相差并不大。 這樣說了以后,瑪努爾表示自己想要去參觀太學。 于是辛毗和魏永答應帶著瑪努爾去參觀太學。 至于公開演說什么的,更沒有這回事。 大廣場倒是有一個,就在皇宮前頭,那個全洛陽最大的大廣場,對于學子們來說,意義十分深遠。 大廣場上,張貼著郭某人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換來的成果——被定為國法的五經經文。 加注了標點符號,告訴天下人該怎么斷句,怎么理解,統一告知。 除此之外不允許再有其他的解釋。 這是文化的最終統一,就張貼在大廣場上,供慕名前來謄抄的學子們謄抄,也讓愿意湊熱鬧的百姓們湊熱鬧。 更有些熱心腸的人干脆以五經經文為教材,現場教人識字。 不收錢的義務教育。 除了五經經文之外,就是皇宮布告。 皇帝每做出什么決定要頒布出去實施,都會把具體情況寫下來,張貼在皇宮外面的大廣場上,讓人們觀看,并且自由議論。 所以當瑪努爾看到皇宮外的大廣場上人山人海的場面時,不由得感到十分震撼。 這邊一群,那邊一群,就看到人們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站在一塊木板前。 木板上貼著一張紙,紙上寫著字,人們圍著那張紙進行交流。 有的交流的很平靜,就和朋友之間拉家常一樣,有說有笑,氣氛活躍而又友好。 有的則激烈交流,頗有劍拔弩張的氣勢展開爭論,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針鋒相對。 也有一個大人帶著一群小孩子,指著紙上的一個字,教那些小孩子念,一遍一遍一遍,不停的念,直到念會為止。 瑪努爾一路走來,看到的洛陽的大街小巷都是小商販進行商業活動,人來人往,購買的,叫賣的,好不熱鬧,可謂活力四射。 但是唯有這里,感覺和羅馬的廣場一樣,充滿了人們的思維爭論。 “這里就是大廣場嗎?那些人是在進行政治問題上的辯論嗎?” 瑪努爾聽不懂漢語,也不認識,更來不及,此時頗有些心急如焚。 他覺得如果自己能聽懂漢語的話就好了,那樣的話就能直接清楚的了解到這些魏國人正在爭論什么了。 “也有政治上的爭論,朝廷會把陛下和群臣商議出來的政策廣而告之,張貼在大廣場上讓人知道,供人議論,人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討論朝廷方針,有贊同的,也有反對的,所以彼此之間也會產生爭論。” 魏永老實回答:“更多的人則是在關注五經經文,這是標注了標點符號的正規國法五經,從此以后不會變更內容,這是像我這樣出身低微的人能夠成為官員的最大依仗。 對于國法五經,以及郭鵬做出的一系列社會改革,魏永充滿了感情。 作為一個黎庶家庭出身的官員,他對于這一切是毫無疑問的堅決支持的。 可惜他說的話里頭有些東西瑪努爾聽不明白。 他不知道什么是五經,什么是標點符號,也不知道這些標點符號有什么意義。 就是聽上去很厲害的樣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