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也就是郭鵬積累了巨量的財富才有底氣執行這個計劃,把他的兄弟們送出去開疆拓土,順便減少他的威脅。 但是為了安全,為了帝位的穩定,郭瑾覺得這并非是不可以的。 橫豎少量人口、兵力,魏帝國將近八千萬人口,之后還要繼續增加,給每個國家幾十萬人口的份額又如何? 橫豎百多萬,還能動搖魏帝國人口基本盤不成? 不存在的。 而且把他們送出去了之后,這偌大的基業就沒有其他的競爭者了,所以這筆交易簡直不要太賺好嗎? 賺翻了好嗎? 郭瑾覺得這完全不是問題。 雖然會很麻煩,但是絕對要堅持下去,把兄弟們全都送走,將來,搞不好還要把他的兒子送走一批,幸好這天下足夠大,足夠他到處分封、開拓,海船所到之處,就是魏帝國分封之所。 郭瑾決定堅決維系郭鵬訂立的分封政策。 父子兩個又商議了一下給其他三個兄弟的封國的國名。 郭鵬知道澳大利亞的意思就是【南方的陸地】,意義非常簡潔明了,沒有什么彎彎繞、深刻寓意之類的,和自己的選擇也差不多。 印尼成了南吳,那干脆就把澳大利亞定為南越國好了。 吳越不分家嘛。 讓郭琥封公爵,做南越國君,建立南越公國。 五子郭珩的封國定在了哈薩克斯坦的西部,咸海與里海之間的位置,往西北方向去就是俄羅斯的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流域,有著比較廣落的發展空間。 發展空間大的地方,應該會變得比較強,郭鵬對于這里有很深刻的期待,于是把秦的國名賜給郭珩。 決定封他為公爵、西秦國君,建立西秦公國,想必是個不錯的決定。 六子郭瑀的封國定在非洲東部沿海索馬里和肯尼亞一帶。 主要是為了避開羅馬帝國的鋒芒,與他們直接統治的埃及地區隔開一段距離,向非洲內陸發展,避免與羅馬帝國產生直接沖突。 當然,等他們知道郭鵬把郭瑀的封國封在這里的時候,估計也已經過去很久很久了。 他們有沒有余力往這邊發展本身也是個巨大的問題,羅馬的疆域已經很大了,維持現在的疆域已經非常不容易,更何況繼續擴張。 至于國名,郭瑾覺得【巴】國算是不錯的,加上方位,定為【西巴】國,也算應景。 郭鵬一開始覺得不錯,但是念著念著,忽然覺得這個國名給他一種臥槽的感覺,總感覺怎么聽怎么不愉快,于是搖搖頭否認了這個國名。 改為梁。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