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未來,不管是士人的后代、豪強的后代還是黎庶的后代,都將在科舉的大團體之中。 這種官員身份的差別認知也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留存到最后的,就是科舉官僚群體。 正是認清楚了這一點,所以司馬懿和司馬孚之后的司馬家族子弟,也沒有繼續走察舉的路子了,而是紛紛入學,走科舉考試的路子,試圖成為新時代的一員。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接受的教育跟不上時代了,還是運氣不好,早年科舉考試內容偏向于士人的時候,司馬防覺得這一切還有待商榷,讓他們觀望,沒有參加科舉考試。 后來科舉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偏向于數學之類過去不被重視的學科,而原先被大家研究出花兒的五經十四家法的占比日漸縮小,士族子弟的優勢越來越小。 司馬氏一看不行,立刻讓子弟去參加科舉考試,但是第一次考試,司馬懿的幾個弟弟全部落榜。 本來打算當做試水,不行的話就明年再戰,結果到了【明年】的時候,司馬防去世了,他們兄弟幾個要守孝,不方便參加科舉考試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在和司馬氏作對,這些年除了司馬孚被成功運作為兩千石郡守之外,司馬氏再也沒有任何政治上的突破。 司馬懿本人也沒有政治上的突破。 所以他的焦慮是多個層面的,不管是年齡,還是政治大趨勢,亦或是他和諸葛亮之間的競爭關系。 他不知道諸葛亮有沒有把他當做政治上的競爭對手,但是他的確是把諸葛亮當成政治上的競爭對手了。 這個時候,司馬懿就不知道諸葛亮是怎么做的。 經濟蕭條的大背景下,北庭都護府的商業發展那么好,本身應該也有很大的危機潛伏。 他用警隊強制擺平了這件事情,接下來的路就好走了,那么諸葛亮會怎么做呢? 他也會動用警隊這個處理問題的終極暴力手段嗎? 之后,他積極打聽北庭都護府方面是怎么做這件事情的,沒費多少功夫就得知了諸葛亮的做法。 諸葛亮沒有動用警隊,沒有使用強制力對付不聽話的人? 當然,北庭都護府確實也有不聽話的人,但是諸葛亮沒有強制他們關店。 諸葛亮的做法是召開一場商業聯合會議? 首先在它乾城舉辦? 把它乾城符合朝廷關閉標準的商鋪的主人全部都喊到一起? 開了一個會。 諸葛亮和司馬懿不一樣。 司馬懿比較在意做官的威嚴,他認為距離民眾遠一點,比較容易帶來威嚴? 帶來神秘感? 讓民眾不了解他,不知道他,對他懷有天然的畏懼? 那么他辦事就會輕松一些? 因為人們都畏懼他。 他很少當眾露面? 生活方式是深居簡出? 于是普通人都不了解他? 不知道他的喜怒哀樂? 以至于他帶著警隊一出現,大家都愿意相信他真的能干出那些事情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