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大結局-《東漢末年梟雄志》
第(2/3)頁
然后郭澤收斂笑容,換上了非常嚴肅的表情。
“其實,咱們本次發掘工作最大的收獲還不是這幅地圖,而是這個。”
郭澤再次更換了幻燈片,這一次,圖片上顯示的是一個黑漆漆的盒子。
“這是一個被細致的做了防腐和密封工作的漆盒,放在皇陵主墓室隔壁的八號墓室之中,其他的墓室里都有很多東西,唯有這個墓室,里面只有這一個盒子,充分顯示了這個盒子全然不同的地位。
當時我們都猜測這個盒子里放了些什么,經過一系列的研究之后,我們小心翼翼的打開了這個盒子,我們本以為這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失蹤已久的秘寶,但是并不是這樣。”
郭澤轉移視線,更換幻燈片,向學生們展示了盒子里的全部內容。
望著那張幻燈片上的內容,他不由自主的產生了一些懷念的情緒。
不過他很快便整頓情緒,開口道:“這盒子里不是金銀珠寶,也不是印章玉璽之類象征皇權的東西,而是三本書。”
“三本書?”
學生們驚訝不已,看著幻燈片上的照片,大為驚訝。
那的確是三本書。
三本幾乎是全新的線裝書,書封上寫著【格物學】三個大字。
郭澤轉移視線,面向全體學生。
“我們都知道,魏太祖郭鵬稱帝之后,致力于改革選拔人才的方式,并且最終成功將西漢武帝開創的察舉制度改革為科舉制度,科舉制度之下,人們開始依靠考試和分數,擇優錄取為官。
這一選拔人才的方式,被證明在公平性上遠遠超過察舉制度,打破了兩漢以來選拔人才唯出身、門第至上的傳統觀念,使得平民子弟也能通過考試當官。
而這素來也是史學界研究的重點問題,人們都認為魏太祖出身士族,是當時的上流社會階層,是察舉制度之下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他卻最終廢棄了察舉制度。
他設立了并不符合當時統治階級利益的科舉制度,使得當時占據文化層面壟斷地位的士族非常不滿,并且最終在延德七年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皇帝和士族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最終爆發。
這些問題還有很多我們不了解的細節,暫且不論,我們單說科舉制度創立之后,魏太祖對選拔人才方式的改革,比如不斷削減儒家五經的考試分量,增添農業、天文、地理、數學等學科的重要性。
這一點在當時來看真的是相當的先進,甚至具備開創性的意義,在儒家奇技淫巧思想和道家機心思想的壓制下,魏太祖卻頂住壓力引入這些內容進入科舉考試的范圍內,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場文化思想上的革命。”
郭澤頓了頓,又換了一張幻燈片,這一次顯示的是魏國初版格物學教科書的照片。
“在這場科舉革命當中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應該就是魏太宗興元三年,魏國太學開設格物學這一學科這件事,十五年前,魏首任內閣首輔、財政部尚書王粲的墳墓被發現。
當時最大的收獲就是在他的墳墓中發現了興元三年最初版的格物學教科書,那本書也是做了很好的密封工作,非常完整,很好的填補了史料記載的不完整。
在那之前,我們只能從部分文人筆記之中知道這本最早的格物學教科書的部分內容,而不知全貌,之后,咱們就能了解到最早的格物學教科書給魏國的學生們帶來了什么樣的啟迪。
當時,很多考古學界的前輩都深感震撼,覺得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居然對自然科學的了解達到了如此程度,也難怪魏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如此迅猛。”
說到這里,郭澤深吸一口氣。
“但是這一次的發現,卻讓我們感到更加的震撼,因為魏太祖皇陵中的這幾本格物學教科書,和王粲墳墓中的格物學教科書,存在相當一部分的不同。”
底下的學生們開始躁動起來。
郭澤也沒有吊他們的胃口,直接更換幻燈片。
“我們在皇陵里發現的格物學教科書,存在著王粲墓中格物學教科書所沒有的內容,比如這一部分。”
幻燈片上赫然顯示著關于天體運行的一部分內容。
比如上天無靈,太陽月亮星辰的出現都是自然之理,日月交替是星體運動的原因,腳下土地并非天圓地方,而是球體,人們生活在一個球體上,之所以不會掉落,是因為受到了某種吸引力的牽引。
這一部分足足有十二頁紙,雖然講述的內容比較粗淺,并未深入探討,但是這卻也足夠震撼人心。
“這一部分內容是本次發掘工作的最新發現,也是最重要的發現,再過不久就要公之于眾,這些內容的發現,雖然不至于改寫歷史進程,但是卻對我們研究那段歷史有重大的意義。”
郭澤雙手撐在講臺上,開口道:“按照時間來算,這一版本的格物學教科書應當是出現在興元二十年之前,而史載最早版本的格物學教科書出現在興元三年。
王粲墓內出土的那本格物學已經證實了史書的記載沒有錯,那么為什么,魏太祖皇陵內會出現內容不盡相同的格物學教科書呢?甚至還被單獨放在了一個墓室之中,以示重視。
整個魏國全部的史料記載,無論是官方史書,還是野史,后人隨筆等,都沒有任何一條講述過這一版本格物學的內容的記載,而這一部分內容的正式出現,則是在魏帝國覆亡四百余年之后的唐帝國時期。”
郭澤環視了一圈滿是震驚之色的學生們:“同學們,那時,距離魏太祖去世,已經過去了八百年,八百年!”
學生們震驚之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紛紛為這顛覆性的發現感到驚嘆,覺得不可思議。
“八百年后的唐帝國時期出現的相關理論,居然在八百年前魏太祖的陵墓之中被發現了,這意味著什么?”
郭澤深吸一口氣:“我們非常震驚,之后,我們對這本書和那個盒子做了檢測,檢測它的誕生年代,最后確定,它的確是魏帝國早期的物品,并非后人偽作。
排除一切不合常理的不可能的因素,唯一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這一版本的格物學,和魏太祖本人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至于它為什么沒有流傳下來,而是被魏太祖帶在了身邊陪葬,無人知曉。”
郭澤說完,整個課堂靜悄悄的,每一個學生都感覺自己仿佛觸及了某個極度敏感的神秘事件之中。
就連剛剛還在擔憂自己要掛科的呂小布,都深深的沉浸入這種氛圍之中,無法自拔。
一名學生舉起了手,郭澤點了點頭。
“鄭偉同學,你有什么要說的?”
“老師,您是怎么看待這件事情的?”
郭澤抿了抿嘴唇,笑道:“你是怎么看的?說說,這注定是一個無解的問題,你可以自由發揮。”
“我……”
鄭偉低下頭想了想,開口道:“這會不會是當時的某位先賢所提出來的想法,但是魏太祖覺得這種理論的出現會危及他的統治,皇帝是天子,如果上天無靈,皇帝的統治就危險了。
所以他就把這種理論給禁絕了,他的做法也為后代所有皇帝沿用,壓制思想的發展,以致于魏帝國的思想統治一直都非常嚴厲,魏國算術堂和格物堂屢屢出現思想方面的罪犯被問罪。”
郭澤笑了笑。
“那他為什么又要把這三本書放在他的陵寢之中,還離得那么近,單獨開辟一間墓室放置,似乎對它很有感情似的?”
鄭偉細細想了想,覺得這似乎有些矛盾,難以回答。
然后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老師,我覺得魏太祖不像是那種會鉗制思想發展的人,史料記載,魏太宗是在魏太祖的建議下辦設了算術堂和格物堂,科舉考試也是魏太祖開創的。
不只是考儒家經典也是魏太祖決定的,甚至最早的火藥武器都是魏太祖制造出來的,這樣一個具有開創進取精神的人,會做出鉗制思想發展這樣的事情嗎?”
鄭偉又站了起來,推了推自己的黑框眼鏡。
“我認為二者并不矛盾,魏太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掃平亂世建立帝國,確立他自己的地位,廢除察舉建立科舉,就近些年的研究來看,是魏太祖為了打擊士族、鞏固皇權而做出的決定。
他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以及郭氏皇朝的延續,才做出這樣的創新,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他可能會贊同思想和科技的發展,可一旦思想與科技的發展威脅到他的統治,他還會這樣做嗎?”
學生們聽了覺得有理,點頭的為數不少。
郭鵬也一直笑著。
于是鄭偉有了信心,接著說道:“如果魏太祖真的有心推動科技和思想的發展,在封建時代,就等同于自己造自己的反,自己革自己的命,他要是真的這樣做了,他就不是封建帝王了,他也不會建立起一個四百年的帝國了。
應該說,在利于統治的框架內,魏國皇帝是樂于見到科技和思想的發展的,可一旦這種發展威脅到了皇權統治,危及到了皇權的根基,魏國皇帝一定不會手軟,魏德宗嘉定六年封禁格物堂,就該是這么一回事。”
學生們聽了,也紛紛點頭贊同。
魏德宗嘉定六年,魏國第六代皇帝德宗郭謙下令封禁格物堂。
又將時任格物堂堂主、著名的古代數學家、天文學家岳松下獄論死,格物堂十幾名學者受到牽連,也被下獄,前后受到牽連的學者、官員有五十多人。
由于魏德宗在那之后下令焚燒了所有相關的文獻記載,不允許人議論,這件事情也沒有載入史料,不為后人所知。
直到二十年前,岳松同時代的著名學者朱文的陵墓偶然被發掘出來,他的墓室里出土了相關文件,隱晦的記載了這件事情。
但是具體是因為什么才導致魏德宗對格物堂痛下殺手,無人得知。
魏國格物堂至此一蹶不振。
雖然在魏德宗死后,由他的兒子魏興宗復開格物堂,但是從那以后的格物堂已經沒有了從前【窮盡世間真理】的氣魄。
這件事情被披露之后,結合當時的一些史料,研究魏國歷史的學者們大膽的認為這件事情可以成為魏帝國由盛轉衰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鄭偉這樣認為,當然也沒有任何問題。
皇帝嘛,總歸是注重自己的統治權力和地位的。
但是被鄭偉反駁的那名學生不服氣,站起來詢問道:“那你倒是說說魏太祖為什么要把這三本書放到距離自己那么近的地方,還保存的那么好?”
鄭偉想了想。
“真理是不懼怕質疑的,真理就是真理,再怎么扭曲改變,它也是真理,魏太祖不失為一個偉人,可能他自己也認為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是作為皇帝,他不能容忍這種想法。
不能容忍,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把這種思想禁絕,但是又覺得這是對的,封禁這種言論讓他有些愧疚,所以就把剩下的一點點痕跡帶在身邊,埋入陵墓之中,自欺欺人罷了。
史載魏太祖脾性粗暴,喜歡斥責、打擊臣子,在位十三年期間發動不下五次政治風暴,懲處官員前后過萬人,嚇得很多官員為了保命直接辭職不做,魏太祖無奈,只能引入低級官吏進入朝堂。
這樣一位專制強權的帝王,他想要做出一些不讓后人知道的事情,實在是太容易了,雖然我本人對一些野史記載魏太祖嗜血殘暴的記錄并不相信,但是我也不認為他是開明君主。”
還真別說,這樣的說法還真有點道理,學生們想了想,覺得鄭偉所說的像模像樣。
被反駁的學生再次站起身子。
“你這就是典型的妄加揣測!野史本就是一家之言,根本不足以采信,往前推三十年,那個時候國內歷史學界主流觀點都對魏太祖并不友好,就是因為太多這種文人筆記之類的野史。
說什么魏太祖早上要吃兩顆珍珠一塊玉,珍珠還能理解,今人也有用珍珠粉當保健品的,不會死人,吃玉?玉能消化嗎?真這樣吃要不了多久就會便秘而死,魏太祖還能活到七十歲?
這明顯是假的,但是相信的人卻很多,有人說魏太祖有三千個老婆,日御一處女,喜歡采陰補陽,將很多宮女玩弄致死,最后家里有女兒的人家全部逃出洛陽,以至于當時洛陽城里都沒有妙齡女子。
還有人說魏太祖最喜歡吃的一道菜是油煎蜈蚣,還特別喜歡生吃剛出生的小老鼠,他每頓飯得吃二十四種牲口,八十四碟,每一碟只吃一口,剩下的全部丟掉。
這種說法別說三十年前了,現在還有人信,還有人樂此不疲的宣稱魏太祖是史上第一暴君,最會享受的帝王,這種說法我聽了就想吐,你現在所說的何嘗不是妄言?”
面對質疑,鄭偉并不生氣。
“他終究是封建帝王,建立的是封建帝國,不是嗎?”
那名學生面色一滯,頓時不知道該怎么說了。
講臺上的郭澤適時的拍了拍手。
“好了,討論到此為止,這件事情真相如何,我感覺,可能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因為缺乏決定性的證據,一切都只是我們的猜測,禁絕也好,愧疚也罷,其實對于現在的我們和當時的魏太祖來說,可能并沒有什么意義。
魏太祖毫無疑問是一個封建帝王,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合乎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當然,根據這三十多年來的考古成果來看,說他是一個被嚴重誤解的帝王也沒有錯,不說其他,單說一個科舉制度,就足以讓后人受用至今。
在他之前,察舉制度堵死了底層百姓上升的渠道,百姓不識字,只能渾渾噩噩,成為牛馬一樣的生產工具,改變這一現狀的是魏太祖,他用掃盲、建立學校的手段,讓底層百姓有了認字讀書的途徑。
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他做到了,并且開辟了讓普通百姓成為官員、站在皇帝面前和皇帝議論國事的途徑,同學們能坐在這里聽我講課,不也正是通過考試的途徑嗎?”
郭澤這樣說,學生們自然認同,這沒什么可說的,這是事實。
當今的歷史愛好者們對于魏太祖郭鵬的評價趨于兩極分化。
喜歡他的列舉他的功績,稱他為千古一帝,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
而討厭他的則列舉他發動政治清洗殺人無數的案例,認為他殘忍弒殺,是一個十足的暴君。
但是雙方再怎么爭論也只是爭論他的人品,爭論他是仁君還是暴君,不會有人爭論科舉制度是不是郭鵬首創這件事情。
他開辟了底層百姓的通天之路,這一點,是整個中國包括整個大中華地區都認同的一件事情。
還有就是他主導之下的大航海和分封皇子至全世界的戰略也備受認可。
這一戰略被魏帝國執行了四百年,執行到覆亡前一年,還把三個皇子送到了海外公國避難。
魏帝國覆亡之后,神州分裂,數個國家并立,甚至還有魏帝國的海外公國后裔領兵回到中原,試圖重建魏帝國。
最后,甚至在江東一帶重建了一個被稱為東魏的割據政權,與其余兩個割據政權并立五十年,最終被當時的北方大國統一。
失去了母國的援助,一些較為弱小的分封國家也因此失敗,沒能站穩腳跟。
但是一些大的傳承已久的國家還是堅持了下來。
以至于后來建立起來的帝國王朝與這些海外封國的關系很差,互相敵對,還爆發過海上戰爭。
不過后來的王朝倒是甚少有分封皇子去海外建國的存在,因為這耗費實在太大,魏國的滅亡也與此有很大的關聯。
又一百年以后,中原帝國倒是和這些魏帝國的海外封國們恢復了和平關系,雙方和平共處。
這些海外封國恢復了與中原帝國的商貿往來,于是得以繼續傳承,最久的一個封國在魏帝國覆滅之后堅持了八百年,唐帝國都沒了,它還堅持存在著。
正是因為魏帝國海外封國的強大生命力,以至于時至今日那些海外封國的繼承者們大部分都和魏帝國郭氏統治者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時過境遷,最后一個郭氏后人統治的國家已經敗亡,早已被取而代之,但是當地人早已是華夏文明之中的一份子,血脈相連,文明相通,再難割舍。
在這個文化圈子內,作為文化母國存在的中國歷朝歷代都擁有著不俗的地位,受益至今。
作為開創者,那些秉持大國心態的人們對于魏太祖郭鵬的觀感非常不錯。
“當然,不管怎么說,魏太祖郭鵬也是一個皇帝,他不可能做出威脅魏國統治的事情,他的一切目標的根本出發點,應該都是維護他的統治,維護魏國的穩定,在此基礎之上,他愿意做出一切可能的創新。
但是這條路注定充滿了局限性,生產力是科技帶來的,但是沒有思想的發展,單純的發展科技,是走不遠的,魏國最終的覆亡證明了這個真理,也給我們帶來了足夠的啟發。”
郭澤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剝削】與【壓迫】這兩個詞,然后放下粉筆,拍了拍手。
“如果不注重維護人民的利益,反而殘酷的壓榨人民,那么當人民無法忍耐的時候,也就是暴政終結的時候,史料之中魏太祖的形象顯的殘暴,但是魏國卻在他的統治下走向昌盛。
魏國末代皇帝哀帝郭英有仁善之名,亡國前還說出【萬般皆朕之錯,可分朕尸,勿傷百姓】這樣的話,可是魏國就偏偏亡在他的手里,為什么,殘暴能使魏國昌盛,仁善卻讓魏國覆滅呢?”
郭澤頓了頓,又開口道:“原因其實并不復雜,只是人們不愿意去想明白,或者被誤導,不曾認清楚,魏太祖對官員殘暴,但是他對百姓極為寬仁,輕徭薄賦,大工程盡量用戰俘做苦力,而盡量不征用百姓。
于是延德年間大工程甚多,百姓卻無怨言,魏太祖殺戮貪腐官員,但是從未對百姓殘暴過,而哀帝的仁善,可能僅僅是針對他的臣子們,百姓所遭到殘酷的壓迫,他可能并沒有看在眼里。
同學們,階級的存在是客觀事實,封建帝王的仁善,到底是對被統治階級的仁善,還是對統治階級的仁善,這非常重要,被統治階級沒有書寫史書的權利,我想,這就是魏國的興盛和覆亡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語畢,下課鈴聲正好響起,郭澤便收拾了一下講義。
“那么,下課,之后的研究成果我會適時公布,大家不必著急。”
學生們紛紛站起來,為郭澤精彩的講述獻上掌聲,郭澤笑呵呵的揮了揮手,收拾講義離開了教室。
一路上,郭澤和幾個認識的學生打了招呼,等走到辦公室門口,就聽到里面傳來了兩位老教授的爭吵聲。
于是郭澤輕輕推開大門,一眼就看見程仲德和田原皓兩位教授之間正在爭吵。
“老程,我警告你,蔡妍是我看中的學生,你敢跟我搶,我就跟你沒完!”
“還你看中的,老田頭,她本科就是我的學生,現在跟著我做研究,理所應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