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用不完的無人機…… 看著文華在報告最后一頁寫下的文字,周昌耀總覺得這一串文字非常小眾。 他今年65歲,生于1940年,正好是國破山河在的時間,他幼年的記憶,總是和缺這個詞緊密相連。 缺糧食,缺衣服,缺房子。 缺缺缺,什么都缺。 年紀漸長,這一切才慢慢好起來,但也只是慢慢好起來,只是缺的東西,變得不再那么缺而已。 長大之后,就是參軍入伍。 這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不但沒有把缺這個詞從他骨子里磨走,反而在他骨子里深深地留下了痕跡。 缺飛機,缺艦船,缺決定戰略的武器…… 在三線建設時期,為了防御可能出現的最危險的情況,全國上下一起造裝備,做到了全民皆兵,人均十顆手榴彈的地步。 現在說起那些往事,幾個老朋友都是會心一笑,就不再言語。 如果不是缺少足夠壓得住場的武器,誰會讓全國幾億人平均擁有10顆手榴彈? 是飛機不香嗎? 還是坦克不好用? 又或者是導彈水平差? 都不是,僅僅是這些東西造價太高,又缺錢,所以只能選擇最便宜,也是制造技術最低的手榴彈。 沒錯。 手榴彈的制造要求,比子彈還低,還低很多。 現在,突然就在一份報告里,看到可能有用不完的無人機。 他總覺得這段話非常小眾,用不完嗎? 不可能的。 就算再多的無人機,往全國人民手中平均一下,那也不過才幾臺而已。 哪有用不完的? 怎么現在的年輕人還這樣大驚小怪? 瞥一眼還沒看完的報告,周昌耀緩緩抬頭,對著旁邊的欒躍林說道:“你給文華去一個消息,告訴他,不要大驚小怪。” “如果覺得東西用不完,讓他往全國人民頭上算一算,算一下,他就知道這些東西能不能用完了。” “如果還算不清楚,那就往全世界人民頭上攤一下。” “好的!”聽著周昌耀的命令,欒躍林點一下腦袋,轉身走向旁邊,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聯系文華。 而周昌耀繼續拿著手中的文件,繼續往下看。 看到后面,自然也看見了文件上的那些數據。 十幾個小時,一條生產線,15000多臺無人機,下午還會啟動另外一條生產線。 把這幾個數字收在眼中,他覺得非常不錯。 既然是無人機,那就是電子產品,電子產品有這個生產速度,很正常。 很不錯,就是要有這樣的速度,只有這樣狂暴的產能,才能滿足需求。 把這份文件放到旁邊,他的目光再次落到大屏幕上。 “另外那幾個參加演習的尖刀團到哪里了?” 周昌耀的話,讓身邊的幾個人迅速抬頭,一起看一下大屏幕上那些移動的彩色點。 大屏幕上除了紅色和藍色的點,還有其他幾個顏色的點,那是另外幾個參與演習的尖刀團。 這其實是一次聯合演習,參與者除了萊茵鋼鐵,還有鐵路和航空部門,以及5個分別駐扎在全國的尖刀團。 對萊茵鋼鐵這邊是無人化特種作戰演習。 對其他的幾個部門,就是快速支援演習。 他們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通過飛機,或者是通過列車運輸,以最快的速度抵達演習區域。 這邊話音落下,旁邊立馬有人接過話頭: “駐扎在金陵的陸軍114團已經登上列車,他們和高俊選擇的是同一條路,他們都選擇在錦官城下車,然后利用汽車機動,走318國道,最后抵達拉城,然后再去日土鎮。” “他們目前快到江城了。” “駐扎在贛城陸軍空降兵101團正在協調航線,他們有飛機,在他們報送的計劃里,是直接用飛機將人送到拉城。” “駐扎在……” 幾分鐘的功夫,5個尖刀團的動向都在大屏幕上體現出來,看著大屏幕上的倒計時,還有那些移動的彩色點,周昌耀突然開口: “告訴他們,速度要快!如果沒有在規定的時間抵達,他們知道后果。” “好的!”剛剛匯報的人順手將這個命令記下,轉過身,就去聯絡相關人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