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朝中不少大臣看出吐蕃不臣之心,認為此舉無法成功,建議還是得先把吐蕃打服氣。 但李治沒有采納,遷居政策也沒有撤回。 然后就發生了角爾悲呼的事情: “我妻兒本想避禍逃難,卻被吐蕃人把守住赤嶺的隘口,唐人根本沒有派軍隊來接應,全都絕望的被困山下!” “那幾年赤嶺山中,全是我族的尸體,餓死的,凍死的,遍地都是!” “唐人呢!唐人承諾我們移居的住處呢!” 聽著角爾聲嘶力竭的喊聲,眾人沉默以對,李彥也心中嘆息。 李治一拍腦袋定下移民政策,又不付之于軍事行動,被吐蕃一堵,難民就全涌在邊境,死傷無數。 那些拖家帶口,心向大唐的吐谷渾人,到死都沒能登上大唐的土地,基本上都葬身在赤嶺之下。 直到總章二年(669年),吐谷渾都真正亡國了,李治才下令收回移民政策。 這個過程中,積攢了多少仇恨,因此大非川之戰時,噶爾家族能拉出二十萬吐谷渾士兵參戰,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別說那時,就看現在,在場的吐谷渾舊部,一雙雙仇恨的目光看了過來。 不少士兵都捏緊手中的武器,緊張不已。 韋待階面色一沉,隨時準備痛下殺手。 李彥想了想, 對慕容諾曷缽低聲說了句:“問他,大非川之戰后,得勝的二十萬吐谷渾士兵,得到了什么賞賜?” 慕容諾曷缽開始傳聲:“你口口聲聲心向吐蕃,好,那本王問你,大非川之戰勝了后,得勝的我族士兵,獲得了哪些賞賜?” 這回換成角爾無言以對,吐谷渾舊部的仇恨也轉移過去。 弘化公主冷聲:“面對入侵你國家的敵人,你彎下膝蓋,為他們效命,卻怨恨于沒能及時援手的友國,怯懦之輩,還敢在此惑眾!” 李彥低聲道:“別在舊事上糾纏,告訴他們,吐蕃本就是高原小國,被他們吞并的部族,也只會淪為五茹的奴役壓迫對象,大唐才有國力為吐谷渾立國,讓吐谷渾人重新抬頭做人!” 此言一出,小王子眼中亮了起來。 弘化公主立刻道:“大唐昔日無法及時援手,讓蕃賊趁虛而入,占我國土,奴我人民,可如今大唐周邊已無戰事,將集中力量來對付吐蕃!” 慕容諾曷缽也高聲道:“不錯,大唐的圣人封我為青海國主,正是決心助我吐谷渾復國,大唐的天軍也將開赴西域!這位李副使,就是昔日李將軍的嫡孫,將門之后!” 吐谷渾舊部騷動起來,變得又敬又畏,還有了期待。 李彥沒想到慕容諾曷缽無用到要借用自己的名聲,卻也坦然迎著眾人敬畏的目光。 大唐曾經沒干人事,但天朝上國自有底氣,可包容各族,庇護藩國。 這就是大國的底蘊! 吐蕃現在沒干人事,以它那個家底,接下來也干不了什么人事,局限性終究在那。 這就是世界的參差!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