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也就是說,拿到田以后,一年后必須要繳納兩斛小米,三斛稻子,算是租賃稅,后面還有許多稅目,根據田地的性質不同,稅收也不同。 可佛門卻不納稅,無論占多少地,都不納稅,有度牒的僧人還能免去徭役,如此才成為了國家的毒瘤。 所以必須要讓佛門納稅,五十歲以下的僧人道士,每年交納四匹絹布,尼姑和女道減半,其他雜役與百姓相同。 等到了五十歲以后,再免除賦稅雜役,因為年老精修的人,盡為人師,這樣道教和佛教的典籍益處,才會發揮出來,風氣也會越來越好。 這個法子不是李彥原創,而是歷史上一名唐朝官員的建議,根據那位官員計算,如果真的實施,全國僧人所交納的賦稅,不低于全年賦稅的三分之一,如此一來,國家富足,蒼生的大害也將除去。 皇帝十分心動,然后否決了這個提議。 沒辦法,那個時候大唐的中央權威,已經不足以推行這個改革,連滅佛都不行,更別提讓僧人交稅了。 對于和尚來說,讓他們交稅,比殺了他們都要難受。 正因為如此,李彥沒有說出口。 一如他當年賣茶,也是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才在出使吐蕃時正式啟動。 但凡這類大事,都急不得。 眾人收回目光,一路上了山門。 不比后世的巍峨大氣,現在的少林寺,就是山間的粗陋寺廟,一眼看上去,甚至有些寒酸。 由于建在山中,若論殿宇的恢宏和雕像的精致,是肯定不如城內的大寺院,不過來往僧人卻要精神許多,更有一群體魄強健的僧人匯聚過來,赤裸著上半身,露出流暢的肌肉,擺出各種造型,口中叱咤有聲。 其他人莫名其妙,李彥則一看就明白。 這少林寺居然精通廣告效應。 果不其然,知客僧迎上引路:“諸位施主遠道而來,請于此處下馬……” 他們語氣熱情,目光卻頻頻往隊伍里瞟,尋找可能拜入寺內練武的對象。 長安洛陽里的僧人,主要收入就是信徒的禮佛納捐,和高門士族過世后的法事操辦,這兩大收入把他們喂得盆滿缽滿,不需要去關心別的。 相比起來,少林寺的業務,就在收徒練武上了,地方豪族的子弟慕名而來,都是一大筆收入,如果是高門士族,那更不得了。 可橫看豎看,李彥一行人的氣質,更像是來教他們的,而非拜師學藝…… 正覺得不太對勁,李彥取出詔書,平靜的宣布: “奉監國太子之命,徹查少林寺窩藏賊匪一案,將你們的主持和所有僧官統統叫出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