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恪的第四子則較為平庸,沒什么作為。 郭元振寥寥數語的評價,雖然不是完全準確,卻也大致應了幾人的一生,李彥更加放心采納他的意見:“那這三子對于前趙國公的看法如何?” 郭元振道:“恨是肯定恨的,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對于長孫氏全族身亡相當暢然,但若說是他們向長孫氏復仇,且不說有沒有那個膽量,我覺得并沒有那個能力。” 李彥微微點頭:“那吳王的其他族人呢?他當年王府的屬臣也被流放了不少,那些人如何了?” 郭元振道:“基本都病逝了,嶺南之地對于我等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來還好,就是燥熱潮濕些,但對于上了年紀的人卻根本適應不了,還有蚊蟲叮咬,蛇蟻出沒,確實難熬?!? 李彥目光閃了閃:“有線報稱,吳國公臨死前,痛斥前趙國公,說他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可有此事?” 郭元振仔細回憶了一下,搖了搖頭:“沒聽過這等言語啊……” 這段很著名了,吳王李恪臨死前大罵,說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李唐皇室如果顯靈,接下來就要滅長孫無忌的族,結果長孫氏還真沒滅了,可謂報應不爽。 但這一段其實出自野史,后來被《資治通鑒》引用,真實度可想而知。 沒辦法,古人特別喜歡這類預言,比如上官婉兒在孕時,有占卜“當生貴子,而秉國權衡”,生下女子后,旁人都嗤笑是假的,結果上官婉兒專秉內政,果如占者之言,這一段是后朝散文收錄,非正史,真實度存疑。 又比如李淳風說唐三代后有武氏起而滅之,這一段出自野史,基本可以確定是到了武則天登基后,市井中才有流傳。 說白了都是先射箭,后畫靶,事情發生后,再編造出當年的預言,宣示天命所鐘。 既然郭元振沒聽說當年李恪罵過這個,說明當面痛斥的可能性就不大,李彥眉頭微凝:“元振,你想過沒有,如果此案的動機真的是為吳國公復仇,那倒罷了,雙方確實有大仇,但如果不是,兇手為什么要栽贓給他呢?” 郭元振有些不明白:“因為吳國公最有身份,也最恨長孫輔機啊,栽贓到他身上,不是順理成章的嗎?” 李彥道:“這是正常的想法,但問題在于,此案事后是不是被壓下去了?” 郭元振點點頭,然后回過味來:“我明白六郎之意了,兇手選擇吳國公栽贓,在動機上固然合情合理,可一旦關系到這兩位,事情就鬧大了!” 李彥道:“不錯,這也是為什么都官司失火,案卷被燒。” “如果新任的官員注意到案件細節,一旦上報,關系到‘前趙國公’和‘吳國公’,那先帝肯定就會調查此案,只有一把火燒了,嶺南之事傳達不到京城中,才能暫保無恙?!? “而恰恰是這點,也暴露出了兇手不愿意這起案子被人關注,這又與吳王鬼魂復仇的細節產生了沖突,作案時高調,案發后低調,這不是自相矛盾么?” 郭元振大為佩服:“不愧是六郎,僅憑小小細節就能分析出這么多,如此說來,是不是案發過程中發生了某種意外,導致了兇手事后不得不做出諸般遮掩?” 李彥卻有些無奈:“以上都還停留在猜測階段,時間太長了,只能先從邏輯上的分析入手,如果線索再多一些,其實不必如此……” 郭元振聞言有些遲疑地道:“六郎,我還聽到一個說法,但不太好辦,與太后的外戚有關?!? 李彥道:“但說無妨。” 郭元振道:“聽說太后的兄長武元爽,即是如今周國公武承嗣的父親,他的病逝與此案有些關聯?!? 話音剛落,他見李彥露出欣然的神色,趕忙勸道:“六郎,那畢竟是周國公,我們詢問時是不是要迂回一些,不然太后失了顏面,也給群臣攻訐的借口?!? 李彥失笑:“你剛剛回來,恐怕還不知道,現在的武氏子弟,已經不是伱去之前的武氏子弟了,太后的顏面也損失了些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