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光武帝劉秀時,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從此有了固定稱呼,倭這個字起初沒有貶義,是表示恭敬順從之意,委是隨從之意,加上人字偏旁,正好是順從的人。 但到了如今,因為倭國人矮小丑陋的模樣,讓這個字與矮小丑陋掛鉤,成了蔑視的詞語。 歷史上紂王的“紂”字也可能是相似的情況,紂王是謚號的可能性并不高,因為商朝沒有標準意義上的謚號制度,紂本就是帝辛的稱號,本來是沒有貶義的,由于紂王才被定為殘忍失義之意。 既然倭字貶義化了,倭國自然不愿意承認,就在前幾年,這個國家已經正式更名為日本,可此次派遣使者,依舊自稱為倭奴。 安忠敬道:“我也見過那矮小的使者,他們近來不得召見,怕是要自盡了,也不知道為什么這般懼怕。” 李彥笑道:“這其實是怪百濟,百濟亡國時,去倭國都城大和州求援,他們那時說的話有所夸大‘新羅恃力作勢,不親于鄰,引構唐人,傾覆百濟,君臣總俘,略無嚼類’。” 眾人聽到前面并沒有覺得什么,聽到最后則十分無奈,紛紛搖頭道:“‘略無嚼類’不是不留活口的意思么?甚至連牲畜都被殺了,突厥人都干不出那等事來,怪不得倭國怕到這般地步。” 李彥道:“那時的百濟反抗軍既然要向倭國請援,自然要把事情說得嚴重些,倭國也不見得真的信了,只是這個國家與百濟的關系十分密切,國內還有不少扶余人和三韓人,最后還是出兵。” “可能是出于義憤,也可能是生出了借機占據遼東之地的貪婪,真的派出了援軍,然后他們就碰到了劉老將軍,爆發了白江口之戰……” “這次攻滅新羅時,我唐軍還防備倭國作妖,結果對方安靜得就跟不存在一般,等到新羅被滅,才馬上派出使者,看來是特別擔心受到牽連。” 眾人這才了然,卻又對倭國那鬼地方完全不感興趣。 新羅都窮成這樣子,更別提那孤懸海外的島國了。 但這還真是錯誤的認知。 日本別的資源不太行,金銀礦產倒是不錯。 尤其是銀子,明朝時中國將日本稱為“銀群島”,那段時期日本也掀起了礦產勘探熱,許多地區都發現了銀礦,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銀國,據說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流通的白銀最初都產自日本。 同時金子也不少,歷史上的宋朝時,就開始從日本進口大量砂金,就是那種細微如砂的金子,因為在北宋年間,日本那邊的佛寺,更是奢侈到用金子建造了一座大殿,中國這邊看得都很眼熱。 當然礦產資源是一回事,怎么弄到手是另一回事,去滅了那個國家只為了挖礦,恐怕會得不償失,大唐燈塔的作用這般使用就太浪費了,李彥的計劃還是開放移民,到時候費用可以收得小貴億點。 有鑒于此,李彥對著郭元振道:“元振你去見一見那個使者,聽聽對面求饒的誠意到底有多大,如果只是空口白話,就將金法敏的《乞罪書》給他們看看,問問是不是想變得和新羅一樣。” 郭元振起身道:“那我便去了,怕去晚了,那沒人愿意見的倭國使臣真的自盡~” 在眾人的笑聲中,李彥又吩咐內衛:“將金法敏帶過來,有一個人的下落我要向他打聽,正式向陛下諫言滅新羅,還是由那人而起……”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