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明法是考法律,明算是考算術,明書是考翻譯,需要專門解釋古書中字句的意義。 在李彥看來,這類科目的人才更有專業性,對于基層治理的貢獻也大,偏偏被極度輕視,之前朝廷每年選錄的,只有個位數倒還罷了,所擔任的也都是最低級的八九品官吏,根本看不到升遷前途。 除非真的是沒有出頭念想,只想混個一官半職躺平,否則但凡有些志向的人,都不會去考那類雜科。 而李彥沒指望變動一個政策,就能改變鄙視鏈,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一旦歧視產生了,想要消除是千難萬難,在這個世道,進士就是比明經高貴,明經就是比明法、明算、明書高貴許多。 沒關系,既然現階段不能并列,那就干脆分清楚主次。 從今年開始,進士科和明經科是主科,通過后可以獲得選人資格,明法、明算、明書為副科,通過后可以獲得學業證書,不僅提升科舉排名,在吏部銓選時還能得到優先資格。 政策一公布,以前無人問津的三科,馬上被學子們撿了起來。 這群從各州縣里面卷出來,從來就不怕多學,而考試的火熱,自然會讓這些科目興盛,從而帶動潮流。 后面對待匠人,李彥也構思出類似的方式,反正只要跟當官相關,并且不是強硬的灌輸,地位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正想著大局,后面傳來呼喚聲:“李元芳!” 現在敢這樣喊他的人沒幾個,李彥聽得反倒挺自在,轉過身來:“賈士林!” 賈思博身材依舊削瘦,帶著另一位學子來到面前行禮:“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備考,倒是還沒感謝你給予我參加科舉,獲得戴罪立功的機會。” 李彥搖頭道:“你誤會了,一切都是陛下的決意,你到底是情有可原,罪無可赦,還是罪無可赦,情有可原,最后還要看你自己能不能考上進士。” 無論是找到楊思儉的兒子,一舉摧毀了對方的希望,還是后來當機立斷請婉兒入宮面圣,將政變風波降低到最少,賈思博在最關鍵時刻的出謀劃策,都立下大功。 按理來說,這份功勞足以贖罪,畢竟當年他的計劃并未成功,就因為一個小小的破綻被李彥抓住,然后連帶著手下連根拔起。 但李弘權衡之后,并沒有輕易寬赦昔年的罪過,而是讓賈思博參加新科科舉。 如果他能一舉考上進士,就證明當年確實得到不公的對待,那就將功折罪,得以赦免,如果他考不上,依舊以叛國罪論處。 李彥對此是欣慰的,李弘的政治手段越來越高明了。 賈思博之前的悲劇,究其根本還是世家特權的壓迫,如今李弘不斷用公理人心,去壓制世家的同時,盡可能地挖掘寒門人才,卻又牢牢把握著尺度,不似武周那般泥沙俱下,只要是愿意向圣人效忠的,無論好壞一味收羅。 這才是真正帶給寒門才子公平的改變。 賈思博眉頭微揚,也隱隱明白了圣人的深意,眉宇間更生出敬意,心悅誠服地道:“原來如此,陛下圣明,但我還是要感謝你讓楊兄救我!” 李彥知道他對于皇權一直有種崇拜,以前對李治如此,現在對李弘也是這般,倒是關心道:“你在慈恩寺當了多年活死人,經學的研習方面肯定遜色于一直應試的學子,這段時間備考后,還有把握么?” 賈思博傲然道:“我以前發揮得再好,也沒有信心能高中,但如今糊名之后,我即便這幾年荒廢了,無法名列前茅,但應試中的,還是不難!” 李彥點了點頭,看了眼他邊上的學子。 賈思博歉然道:“我都忘了禮數,這是我的友人,雍州周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