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昔年狄武襄被污言所害,罷了樞密使官職時,當時的宰相劉沆上奏,認為自慶歷年間,臺諫的言官引為朋黨,氣焰囂張,每每聽聞宰執的傳言,也不詳加調查,先彈劾再說,‘專務陰私莫辯之事’,加以中傷,兩府重臣不敢得罪言官,因此言官的升官速度尤其迅速,‘御史去陛下將相’,連狄武襄這樣的大將都被罷免,相當于在削弱皇權……” “這番言語其實是實話,但也大大得罪了言官,以致于劉相公死后,他的兒子都不敢為父親請求謚號,而言官盯著宰相彈劾,晉升速度飛快的局面,并沒有得到絲毫改變。” 說到這里,他看向公孫昭:“如果出于公理道義,顯然錯在任伯雨,對方身為言官,本是為了勸諫官家廣納言路,結果自己卻做不到這點,實在諷刺,所以你如果想要追求公平,只需要拿著案錄給予反擊就行。” “但純粹出于官場考慮的話,就要委曲求全了,如果讓任伯雨下不了臺,得罪的不光是他一人,而是一個群體,一個可怕的群體。” “公孫判官,你準備怎么選?” 公孫昭面孔微微漲紅,雙拳握緊,但最終卻低下頭:“林兄之意我明白,我以前自忖盡忠職守,卻每每生出無能為力的感覺,這就證明做的不對,需要作出改變,該退的時候還是要退一步!” 李彥皺起眉頭,正色道:“不!你不明白!你原來那份最純粹的正直,是太多人都做不到的,或許有種種無奈之處,但大勢之下,那怪不得你,更無關對錯,你切不可因為如今種種,看不起原先的自己,失去本心!” 公孫昭抬起頭來,就見那雙熠熠生輝的目光看了過來:“你還記得我之前所言,我希望我們將來能走一樣的道路,而這條路,從來就不是委曲求全換來的,有些事需要講究方法,有些事情卻不可讓步!” 公孫昭目露堅定,重重一禮:“多謝兄長!” …… 第二日早。 公孫昭受太后敕令入宮,在宮門前,果真看到了那襲官袍洗得發白,簡樸清瘦的身影。 左正言任伯雨側過身子,那身緋袍印入眼簾,頓時覺得刺眼無比,正氣凜然地瞪了過來。 公孫昭毫不客氣地冷視回去。 一個皇城司出身,八年判官斷案; 一個進士及第,縣令“造福”一方; 兩人在內侍的帶領下,同時入宮。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