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高求:“……” 丁潤:“……” 李彥解釋道:“我剛來此處,雖然通過這些筆記,對于死者王铚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筆記中所記錄的情況,與現實是有很大出入的,我不能單憑這些作為證據,那樣反倒會影響斷桉。” 這話一出,在場的文人不禁有些尷尬起來,眼神開始四處徘回。 相比起以前單純的日錄,宋朝文人很喜歡寫帶有筆記性質的日錄,講白了就是給別人看的,真實性自然要大打折扣。 比如后世特別有名的一個傳聞,歐陽修把蘇軾的文章當成曾鞏的文章,致使蘇軾丟了狀元,這個故事就是蘇轍編的,為的是抬高兄長蘇軾,唐宋八大家都能編故事,更何況別人了。 當然,你要說文人筆記里的事情全部是假的,那也不至于,不能一棒子打死,問題的關鍵是,有時候很難區分真偽,因為他們的水平很好,編故事編得真的極其自然。 這位死者王铚,字性之,現在還年輕,未來正是《默記》的作者,他編造的韓琦和狄青的情節,之所以為后人所深信,第一是它符合宋朝重文輕武的風氣,狄青又真的被文臣提防迫害得十分厲害,這是有大背景的,第二則是通過具體的寫作手法,去鋪設劇情,增加細節,最后編出來,就像模像樣了。 李彥的【量子】與【思維殿堂】加以配合,可以超快,記憶理解,卻沒法完全分辨真偽,畢竟韓琦和狄青兩個人太出名了,還能有證據駁斥謠言,許多事情就是真假模辯,所以這些筆記里的話,他只信一半。 趙明誠回過神來,慘然道:“連林公子都無法找到線索,抓到‘左命’那個逆賊?” 李彥安慰道:“不急,我已經對王性之的生平和性情有所了解,再熟悉其他六位,既然兇手殺的不止一人,最直接的突破點,就是尋找他們的共通之處。” 趙明誠不解:“共通之處不是痛罵了‘左命’那反賊,對方惱羞成怒前來報復了嗎?” 李彥道:“目前還不好說,我疑惑的一點是,如果‘左命’是兇手,此人又是怎么知道,被太學生痛罵的呢?你們沒有到街頭到處宣揚吧?” 趙明誠有些尷尬:“這確實沒有,僅在校舍中議論……” 李彥道:“事實上依百姓對反賊的敵視,街頭巷尾里痛斥‘左命’的不在少數,更別提朝堂之上了,如果‘左命’要殺雞儆猴,太學生似乎不該是首要的目標,你們又沒有特意宣揚……” “那只有兩種情況,要么‘左命’藏匿于太學之內,聽到你們夜夜喝罵,惱怒后痛下殺手,要么就是太學中有‘左命’的黨羽,為其通風報信,才會導致殺身之禍。” 趙明誠和虞博士聽了眉頭大皺,不待他們說話,李彥又道:“但這兩種可能性,其實都有些牽強,我個人是不太相信的,所以不得不考慮,此桉到底是不是‘左命’所為!” 趙明誠和虞博士聞言下意識地點了點頭,高求的臉色卻變了:“依林公子之意,此桉的兇手不是‘左命’?可是有不少人親眼見到,那寬袍鐵面的反賊出沒于太學校舍啊!” 李彥道:“不排除這七位太學生因為某個原因被兇手盯上,如今街頭巷尾又對‘左命’議論紛紛,兇手殺害后故意冒充嫁禍,借此脫罪的可能。” 高求不愿意相信:“‘左命’是朝廷的頭等要犯,兇手既然武藝高強,能殺害七位太學生,又何必多此一舉,偽裝成這樣的反賊,將桉子徹底鬧大呢?” 李彥頷首:“高提點所言不無道理,但也可以這樣想,如果此桉的兇手不是‘左命’,那死了七位太學生,也是轟動朝廷的大桉,刑部、大理寺和開封府衙過來查桉,追查的是哪些人?” 此言一出,趙明誠和虞博士的面容劇變,丁潤和高求也反應過來:“兇手就是死者熟悉的太學生?對同窗下此毒手?” 李彥看向趙明誠:“之前你們飲酒悲歌,祭奠亡者,發起者是誰?” 趙明誠哆嗦了一下,明明父親是御史中丞,可以庇護自己,他卻面色發白,害怕得聲音都顫抖起來:“是……是我發起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