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遼國。 春捺(nà)缽。 今年二十七歲,剛剛登基的天祚皇帝耶律延禧,正在召開契丹內(nèi)外臣僚和漢人宣徽院所屬官員,共同商討出兵事宜。 遼國分有五京,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中京大定府、上京臨潢府和南京析津府,不過與大宋的四京相比,這五座京城更像是五座首府,也就是五京道的核心,遼帝往往是不住在里面的。 而遼國雖然有封建王朝的許多特性,但契丹人的外族特性并沒有消磨,歷代遼主都保持著一個習慣,就是帶著文武百官,在國中分四季逐水草而居。 所以遼帝的真正皇宮,被稱為“捺缽”,是契丹語的譯音,意為遼帝的行營,引申指遼帝的四季漁獵活動,所謂“春水秋山,冬夏捺缽”,合稱“四時捺缽”。 簡單的說,春捺缽設在便于放鷹,捕殺天鵝、野鴨、大雁和鑿冰鉤魚的場所;夏捺缽設在避暑勝地;秋捺缽設在便于獵鹿、熊和虎的場所;冬捺缽設在風寒較不嚴酷而又便于射獵的場所。 這種類似于游牧的行為,絕不是荒于政事,恰恰是國情不同,遼帝通過“四時捺缽”來議政治軍、號令天下,反倒更方便震懾和拉攏四方異族。 當然有時候也會玩脫,遼國的發(fā)動叛變內(nèi)亂時,遼帝往往是死在外面的。 耶律延禧不認為他會如前人一般,恰恰相反,他此時坐鎮(zhèn)于春捺缽中,看著氈車為營,硬寨為宮,貴戚為侍衛(wèi),武臣為宿衛(wèi),親軍為禁衛(wèi),百官輪番為宿直,再對比宋人,胸膛豪氣頓生,這正是完成前人未有功業(yè)的大好時機。 所以他穿著孝服,眼睛拼命擠,硬生生擠出了幾滴淚水,哭嚎道:“南朝宋主無道,弒殺我母,弒殺我母啊!” 宋遼之主為兄弟,兩國為兄弟之國,這僅僅存在于國書中,并沒有人放在心上,但耶律延禧真要披麻戴孝,為向太后哭,還真的符合禮制。 這叫什么啊? 這就叫師出有名! 不是我單方面撕毀澶淵之盟的盟約,而是你這無道昏君弒母,我為母復仇,南下入侵都是名正言順! 百官分列兩旁,不少契丹將領聽得此言,也嗷嗷興奮地叫囔起來:“報仇!報仇!” 在這群魔亂舞的氣氛中,一位相貌威武,霸氣不凡的男子上前:“臣愿率三萬鐵騎,為我大遼先驅(qū),揮軍南下,縱橫宋地,予取予求!” 耶律延禧看向這位最寵愛妃子的兄長,外戚蕭奉先,頓時贊許地大笑起來:“有此勇武之氣,何愁南朝不敗?” 見到這位新君又哭又笑,一位老者看不下去了,出列諫言:“陛下,列陣而戰(zhàn),再強的騎兵,也難以攻破身著鐵甲,手持神臂弓的南朝禁軍步卒,若要興師南下,決不可有絲毫大意!” 耶律延禧頓感掃興,不過此人乃是南院樞密使,蘭陵王蕭兀納,威望極高,他登基不久,對待這等老臣還是要禮讓幾分的,解釋道:“宋人只是工匠手藝出色罷了,上陣廝殺,還是要看將領調(diào)度,士卒武勇,這點南朝如何,諸位都該清楚!” 宋遼兩國和平,是大范圍而言,邊境的劫掠可不止一回,有時候前腳剛拿了歲幣,后面就去宋境劫掠,但只要上面不追究,就沒人理會,大名府依舊是一派歌舞升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