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正因為有了前車之鑒,在蕭兀納的主持下,遼軍一邊攻汴梁,破洛陽,燒殺搶掠,一邊派遣使者,往金陵和談。 不出意料,趙佶和昔年的真宗一樣,毫不遲疑地接受了使者,也派遣使臣來遼軍營地商談,雙方的關系一下子變得和睦,甚至已經開始具體擬定退兵條約。 而蕭兀納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讓趙佶命北上的鄉軍退兵,絕不容許這樣破壞兩國友誼的行為,才有了八百里加急的金牌手諭。 可此一時彼一時,那時別說遼軍上下,就算是宋廷也沒什么人相信,鄉軍真的能收復燕云,在他們看來,那更像是一個圍魏救趙的策略。 既然遼帝愿意議和,說明策略奏效,自然沒必要鬧得魚死網破,所以令高求退軍,是大部分官員都贊同的。 結果“魏”真的被攻下來了…… 在鄉軍已經奪取了燕云的情況下,連耶律延禧都知道,除非宋廷是真的愚蠢到極致,否則怎么都不可能再與遼軍和談! 蕭兀納反倒不這么認為,他分析道:“陛下,我等派入金陵的諜細,傳回來一個關鍵的消息,南朝的朝局震蕩,有不少臣子提議,讓原宰相章惇回歸,主持大局!” 相比起大宋的皇城司成為擺設,遼國極為 重視諜報工作,為了探明金陵的情況,也派出了大量的諜細,但耶律延禧卻不太明白:“此人朕也聽過,確實是能臣,但太傅現在提章惇,又有何用?” 蕭兀納道:“當今的南朝天子本不是太子,是因為前任官家猝亡,沒有留下遺詔,由太后指定繼承人選,當時選到這位端王時,那宰相章惇就有言,‘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耶律延禧冷聲道:“南朝的臣子真是大膽,若換到我大遼,這樣的臣子豈容他活著?” 蕭兀納看了看耶律延禧,接著道:“章惇是知兵之人,更曾大敗西夏,在西軍中素有威望,想要他回歸朝堂的,顯然是主戰一派,希望將我遼軍主力徹底留在宋境!” “可章惇一旦接過兵權,將我遼軍打得大敗,那下一步,就該輪到那個弒母殺兄,遷都南逃的皇帝了……” 耶律延禧很是聰明,一點就透:“太傅之意是,章惇如果回了朝堂,敗了我軍,下一步就是廢了那南朝的趙佶,另擇明君,所以趙佶就算知道燕云被奪,為了遏制臣子的權勢,也會愿意議和?” 蕭兀納點頭:“不錯,南朝皇帝是絕不會在自己犯了大錯的情況下,給予一個明確反對過自己的臣子表現機會的,他此時雖是一國之君,卻會為了保住皇位,而出賣國家的利益,何況陛下還將給予對方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耶律延禧做出恭敬之色,如昔日的學生般恭敬一禮:“請太傅賜教!” 蕭兀納見了眼睛微微瞇起,不喜反驚,深吸一口氣道:“陛下此次宣戰,是以南朝皇帝弒母為由,現在則要承認,此事是我遼人諜細散布的假消息,南朝的太后是自然病故,絕非天子所害!” 耶律延禧神色劇變,他之前把話放得那么滿,如果真的這么做,不是自己狂抽自己的臉么? 但迎著蕭兀納的凝視,再想到如今的局勢,怒火剛剛浮現于眉宇之間,就消散開去,只能咬牙道:“好,就這么辦,讓那趙佶得意便是!” 蕭兀納接著道:“再讓大宋為兄,大遼為弟,歲幣如舊……” 耶律延禧聽得前半句繼續皺眉,聽到后面卻覺得不可思議:“這樣的和談,還能有歲幣?” 蕭兀納道:“必須要有,如果連歲幣都直接省去,只會暴露出我們渴望和談的膽怯,但也不能過于逼迫,名義要變一變。” “澶淵之盟是‘助軍旅之費’,是南朝這個弟弟孝敬我們大遼這位兄長的,現在我大遼在名義上要吃些虧,如西夏那般,讓宋以‘歲賜’的名義賜予歲幣,錢財數目還是每年三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