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高俅忍不住諷刺道:“原來何相公在朝堂之上,是為我據理力爭的,看來是我消息有誤,以致于誤會了何相公!” 何執中已經調整好了情緒,也不臉紅:“高提舉心中有抱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無論是哪位功臣,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都要怒發沖冠,老夫當時也覺得義憤填膺,只是那時陛下都下不了臺,老夫更不能妄言……” 高俅哼了哼。 何執中開始嘆氣:“高提舉是陛下的潛邸舊臣,應知陛下的苦衷。” “遼國大舉入侵,又是以那般荒謬的名聲,天下臣民面臨北虜的威脅,陛下心中的悲傷,又有幾人能知?” “出于為汴京百姓的安危考慮,避禍江南,屢遭非議,陛下心中的委屈又有幾人能知?” “議和盟約,為的是早日結束兵戈,還天下以安寧,行軍雁門,也是信任高提舉的抉擇,陛下心中的仁愛,又有幾人能知?” 這三個排比句把高俅給整懵了:“如此說來,陛下早知我會拒絕遼軍入關,十二塊金牌急招,只是幌子?” 何執中堅定地道:“正是如此,這都是陛下布的大局啊!” 高俅表情古怪想要相信,又覺得十分荒謬:“那我想請問,陛下是怎么布的局?” 何執中剛剛已經從側門入過內城,看到了惶惶不可終日的趙佶,完全不出意料的是,他沒有從這位官家口中,得到任何有意義的決斷,只有怒罵與哭訴,這也更加堅定了來見高俅的決定,與趙佶一起,君臣之間也對好了口供,此時開始哄騙: “陛下乃至圣至明,純孝之君,對于向太后絕對沒有絲毫加害之意,民間所傳的弒母謠說,都是遼人的諜細編造,目的就是撕毀澶淵之盟,大舉南下時師出有名!” “偏偏越是駭然聽聞之事,越是廣為流傳,陛下曾幾度辨明,卻又被有心之人挑唆,高提舉所在的皇城司,也在這件事上操碎了心,想必深有體會!” “所以陛下與遼帝議和定盟,一個關鍵的目的,就是逼迫遼帝承認險惡用心,洗刷掉自己的弒母罪名,這點無可厚非,沒有人愿意擔著這樣的罵名,更何況是我大宋的官家,無數子民的君父!” “而除了自證清白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麻痹遼人,讓遼人以為我大宋的妥協,只是因為他們昔日的奸計得逞,不會再受到攻擊,甚至可以走雁門關回遼國,途中必定大大松懈,軍隊散漫……” “一旦遼軍主力受挫于雁門關外,陛下再急調北軍和西軍回歸,前后夾擊,就能將遼人盡滅于我大宋境內,再有燕云屏障,以后百姓再也不用受異族襲擾之苦了!” “陛下為國為民,甚至不惜承擔罵名,高提舉難道就不能體諒一二么?” 高俅前面聽著倒是不自覺地連連點頭,但聽到最后,看了看何執中,忍不住道:“何相公,你最后所言的軍事部署,是陛下一人所思,還是與朝中文武商量后的結果?” 何執中毫不遲疑地道:“此等大事,自然是商議后的結果!” 高俅神情冷淡下來:“你對兵事不甚了解吧?” 何執中心中暗道不妙:“高提舉此言何意?” 高俅道:“我雖然沒有臨陣廝殺,但收復燕云的整個過程中,是親眼見到林義勇和鄉軍各位將領是如何調兵遣將的,你如果也有過我這般經歷,又或許去尋那些軍中宿將商量一下,就該知道遼軍二十萬主力多為騎兵,你讓北軍和西軍去圍剿的部署,太過無知了,知兵之人絕不會認可的……” 何執中面色沉了下去,不遠處的洞云子則無聲失笑。 這群紙上談兵的士大夫,以為扯個謊言,就能安撫住一個真正隨軍作戰的臣子,何止是無知,簡直是天真! 何執中臉色微變,知道裂痕是彌補不了了,卻不放棄,開始走昔日的恩情路線:“或許這兩軍調動確實有幾分不妥,但陛下對高提舉的知遇之恩,終究不能忘卻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