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八百七十五章 大燕重臣會議-《從神探李元芳開始》


    第(1/3)頁

    燕京王宮,明德殿內。

    一群紫袍大員安靜地走入。

    正常的朝會是在宣政殿開啟,三日一朝,歷史上有的皇帝會間日朝會,勤奮的每日一朝,最夸張的一日兩朝。

    李彥認為那樣頻繁的朝會完全沒有必要,哪怕在政權初期,事務繁多,依舊定的是三日一朝會。

    而沒有朝會的日子,有時會將重臣召集,在明德殿內開個小會,其他時間任由中書省和都督府自行運轉。

    此時就是重臣會議。

    中書省右相蔡京、左丞朱武、右丞吳用,都督府左都督盧俊義、右都督花榮、同知都督時遷,吏部尚書高俅、戶部尚書柴進、兵部尚書丁潤、禮部尚書李格非、工部尚書凌振,以及暫代公孫昭的刑部侍郎裴宣,共十二人。

    他們手中拿著奏章,來到殿內站定。

    一群內侍在藍從熙的帶領下,來到眾臣面前,將奏章收上去。

    無論是因為簡王和衣帶詔的關系,還是如今在宮內的身份,眾臣對于這位太監都是挺客氣的,連曾經誅閹黨的高俅都微笑道:“勞煩藍都知了!”

    藍從熙滿臉堆笑,姿態很低:“不敢當,不敢當,諸位可別折煞老奴……”

    李彥禁絕那種眼見新朝將至,將兒子閹割了當內侍,將女兒千方百計地往宮里送的行徑,嚴懲了幾十起后,暫時止住風氣。

    如今的王宮內,宦官和宮婢的數目很少,大部分都是留守在汴京的王宮,開封府投降后,一并帶入燕云。

    李彥稱王住進王宮后,這些下人安定下來,而藍從熙作為保護簡王的功臣,也順理成章地在宮內任職,這位大太監的能力很強,宮內打理得井井有條,再加上謙虛謹慎,引得內外稱贊。

    至于對簡王的安排,要等到稱帝時期,才與其他功臣的爵位一起封賞。

    言歸正傳,眾臣的奏章收好,由內侍擺放到御案上,藍從熙再將之分門別類,一切安排妥當了,再轉入殿后通報。

    不多時,李彥走了進來,慣例第一句話:“賜座!”

    “謝殿下!”

    內侍們將十二個圓形杌子搬上,群臣齊齊謝恩,看到李彥坐在了御案后面,才坐了下去。

    與總教頭時期相比,這位燕王殿下越來越有威嚴,如盧俊義、花榮等人已經不再稱呼兄長,卻又沒有覺得彼此間一下子變得生分疏遠,反倒有種順理成章的感覺,此時坐好,等待這位閱覽。

    群臣們知道,這位在太學時就展現出過目不忘的本事,更是博聞強識,看起奏章來飛快,并且完全不是一目十行,而是將內容了然于心。

    而李彥也對奏章有所要求。

    曾經向太后就告誡過趙佶,文臣有時候會使壞,將奏章寫得文字艱深,典故重重,晦澀難懂,為的就是讓君王看得頭暈腦脹,不自覺地將權力交托下去,不止是宋朝,每朝都有類似的事情。

    但奏章過于繁瑣不行,太過簡略也絕對不行,因為那往往是結論,缺少必要的前因后果,數據支撐,細節詳略。

    如果只看結論,那要奏章做什么呢,各部門辦事便是……

    所以奏章其實是極為考驗官員水平的,如今燕國初建的政府班子,就展現出了參差。

    位于第一梯隊的,無疑是中書省的三位。

    蔡京自不必說,本就輾轉各部,對于政務極為老道,作為目前唯一的宰相,六部的情況總能被他以最精要的文字概括出來,如果趕時間,甚至只看他的奏章,都能對于目前的局勢有所明了。

    而朱武和吳用起初也有心這么做,但很快發現,自己在這方面遠不及蔡京的水平,就開始揚長避短,具體到專項的重大事務中。

    所以單單閱覽這三位的奏章,既能看到朝廷的大局,又能看到關鍵事務的具體處理方針,最是舒服,中書省之位,他們是完全合格的。

    第二梯隊的則是李格非、盧俊義、花榮、時遷、柴進、凌振、裴宣。

    在各自專業的領域里,做得都合格,奏章上言之有物,也能讓李彥迅速了解情況。

    第三梯隊則是丁潤和高俅。

    丁潤的問題是他可以做兵部的事,但是樸實無華的文化素養,使得他不會寫奏章,以前皇城司根本不會考慮向皇帝遞奏章,頂不死入宮面圣問幾句話,開封府判官時也不需要寫,有權知開封府的頂頭上司在呢……

    關鍵是魯達和楊志作為丁潤的副手,也不會寫,偏偏這三個大老爺們脾氣都挺倔,覺得讓其他吏員幫著寫很丟臉,就硬憋,雖然沒到三天憋出六個字的地步,但奏章的質量可想而知。

    對此李彥表示,書院的進修,還是任重而道遠。

    高俅的基礎,則是所有人里面最差的。

    幸運的是,他從辭官后的學習內容,已經不是書畫金石、詩詞歌賦、相撲蹴鞠,而是轉向真正的文治,提升處理公務的水平,為此連蹴鞠都丟下了,唯獨這點有些可惜

    不幸的是,吏部尚書的工作確實很難。

    所以每本奏章,都能看出這位的進步,但橫向比較,在重臣里面又是毫無疑問地排在末尾。

    令李彥欣然的是,高俅拿出了當時討趙佶歡心的勁頭,如今埋頭撲在了提升自己的過程中。

    如果完全不是那塊料,還不思進取的,君王硬要升為高官,要么是揠苗助長,要么就是禍害朝綱。

    武則天和武氏子弟就是最佳的例子,武承嗣、武三思那樣的蠢材也能成為宰相……

    李彥自然不會犯那樣的錯誤,給予高俅的,是施展抱負的機會。

    曾經靠蹴鞠上位的幸臣,能硬抗十二塊金牌,成為光復燕云的大功臣,那為什么這位大功臣,又不能提升自我,成為勝任職權的吏部尚書呢?

    當然,李彥愿意等高俅的水平慢慢追上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