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很快一支千人隊伍列陣而出,來到戰場中央,為首的是一位同樣高大威武,威風赫赫的將領,正是索超:“北平軍指揮使索超在此,金賊當真是無膽鼠輩,沒有敢應戰之人?” 身為一軍指揮使,陣前斗將的次數其實并不多,歷史上元末明初時此風比較盛行,但沙場陣戰里,先做小規模戰斗,觀察敵人動向,視其必要決定是否增加兵力投入,就是一種正常的較量了。 完顏斡帶眉頭一動,有些意動,但最終還是決定不應:“傳令各謀克,沒有中軍指令,不得迎戰,讓燕人叫戰,他們越是急切,我們越是安定,打獵時的耐心都忘了么?” “金人如今武器精良,甲胄齊備,反倒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么?但你們傳令還是用土法,如何能與我軍的陣法變化匹敵?” 金軍整體巋然不動,十數匹快馬在各方軍陣中穿插,將完顏斡帶的命令傳達給謀克,而燕軍中軍架起的高臺上,朱武冷笑一聲,親自揮舞旗號,鼓聲隆隆而動。 一支軍隊一旦人數上萬,陣形有時候延展數里,傳令的速度與執行的效果,往往決定了戰術的效果。 傳令遲緩,執行出錯,再出色的作戰計劃,都只是紙上談兵。 比如原著里征遼國時,朱武和盧俊義一路,就擺出了“鯤化為鵬陣”,名字聽上去高大上,其實就是示敵以弱的戰術,看似松松垮垮的小“鯤”陣,一旦敵人來攻,就能變化為大“鵬”陣。 然而到了實際操作中,由于變化不及時,盧俊義所率的宋軍反倒被遼軍打散,小鯤子一直就是小鯤子,根本化不了鵬。 這就是執行環節的薄弱,導致出色的作戰計劃胎死腹中,陣法更是如此,若無法操練純熟,還不如用樸素的陣形,花里胡哨的反倒容易暴露出破綻,為敵所趁。 現在燕軍有效彌補了這點。 作為古代很奢侈的全職士兵,脫離生產的他們全身心投入到操練中,整日學習的就是器械的使用、陣形的走位、彼此的配合與號令的貫徹。 所以兩國都是百戰之士,都是經歷過血戰洗禮的精銳,也都軍械齊備,甲胄箭矢樣樣不缺,差距在哪里? 就在于執行速度上。 一步快,就注定了步步快。 “全軍推進!” 朱武先讓盧俊義和索超挑釁,做到心中有數后,開始發號施令,燕軍各部隨之執行。 燕軍一動,金軍立動,雙方調兵遣將,紛紛針對對方的行動,做出最佳的應對。 然而很快,完顏斡帶就有些跟不上來,面對這堂堂正正壓過來的燕軍,他居然找不到任何對己方有利的進攻點,心頭積攢的壓力倒是越來越大。 終于,當燕軍全軍開赴,緩慢而堅定地朝著這里推進過來時,這位皇太弟知道再也不能等下去,沉聲下令:“前軍出擊!攻敵兩翼!” 傳令兵第一時間飛奔發令,三千金人騎兵很快飚揚出驚天動地的怒吼,策馬狂奔出去。 依舊是老一套的戰術,騎兵用速度與力量,準備在這巨大的步兵方陣中,劃出一道道縱橫交錯的阡陌,直至將步卒的陣型沖散,任人魚肉。 但區別在于,此番位于最前方,頂著箭矢沖鋒的,赫然是金人的三百重甲騎兵,取名為“鎮浮屠”,不僅要鎮壓燕軍的“鐵浮屠”,浮屠本為佛家術語,此名更暗合滅佛之意,可見完顏阿骨打的怨念。 而無論名字如何,那奔足的落音,猶如飛墜的流石撞擊地面,激揚著無與倫比的凌冽,單單是聽到這股聲響,就知道這支重甲騎兵何等強勁。 說時遲那時快,重甲騎兵以勢不可擋的銳利鋒芒,深深地扎入了燕軍陣營,寒光映襯著寒光,盔甲撞擊著盔甲,浪濤般的雷霆之勢化成雄烈的風電,席卷出一片巨大的瀾流。 轟隆! “怎么會?” 完顏斡帶的眼神里帶著期盼,但很快神情凝固,最后甚至有些咬牙切齒,在部將面前都不加以掩飾。 因為這支寄予厚望的重騎兵,并沒能沖垮防線,反倒被燕軍的重甲步卒,死死地抵住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