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回去也有吹噓的資本,看看我們南京的神醫,多么了不起! 劉世延旁觀,由衷贊道:“李先生年紀輕輕,已是一派宗師氣度,又有功名在身,假以時日,定成非凡功業啊!” 一位秀才不苦讀圣賢應試中舉,反倒去當醫生,在主流社會的眼中,無疑是離經叛道,自甘墮落。 但如果一位神醫,有功名在身,那又是不同,有種全面發展之感。 醫生社會地位再低,最頂尖的神醫也是權 貴的座上賓客,畢竟事關生死。 所以劉世延緊接著道:“如今天色已晚,李先生為賢內看病,都未用膳,本伯已命人設宴款待,請李先生萬萬不要推辭!” 李彥本來也想看看后續發展,自認不會離開,應道:“那就多謝伯爺了。” 兩人來到正堂用餐,觥籌交錯之間,關系開始拉近。 李彥對于歷史上的劉世延印象不錯。 功勛子弟大部分是混吃等死的米蟲,但也有一些英杰之輩,沒有埋沒祖上的聲名,年輕時的劉世延就是其一。 十年后南京天災人禍,發動兵變,兵部侍郎被當街毆死,并且死后懸掛在新街口的牌坊上,尸體被士兵在下面用弓箭攢射羞辱,是劉世延果斷頂上,慷慨陳詞,向亂軍反復陳說國威利害,并且許諾賞賜士卒十萬兩銀子,平息了一場大亂。 結果到了文人筆記里面,劉世延一人獨退亂軍的壯舉,被描寫成居心叵測,不與文武百官商議,擅自向亂軍許諾賞銀,有收買人心的嫌疑,“世延少年佻脫,輕許至十萬金,目中似無文武諸大臣”。 但凡這種“似”的詞語一出,就是帶著立場說話,專門揣測內心了。 這也是李彥在燕廷里面規定編撰史冊的官員,必須注明資料來歷的原因,文人筆記本來沒有什么,編故事就編故事,之言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也不會當真,就怕把假的事情參在真的史冊里面,混淆視聽,顛倒是非。 劉世延并不知道不久后自己還會更倒霉,立功不得賞,還被文官排斥,吃著吃著,眼眶已是紅了:“賢內知達禮,性情溫婉,待人和善,卻病成這般模樣.本伯我實在痛心.” 李彥停下筷子。 大夏天熱爐子蒸著,只因為伯爵夫人極度怕寒,嚇人還能沒有厭惡嫌棄之色,可見這位平時確實寬于待人,如今那么凄慘,即便素不相識,也確實令人惋惜。 而劉世延欲言又止,最終還是沉聲道:“李先生,你我今日才相見,本不該說些交淺言深的話,但眼見賢內病情有救,我實在情難自禁!” 李彥道:“伯爺請講。” 劉世延湊到面前低聲道:“我覺得賢內是中了妖邪之道,她這病來得十分古怪,毫無預兆,前一日身體還好好的,一夜之后就病倒了,而那些醫師起初都說此病是惡疾,恐不久于人世,卻又拖到現在” 李彥凝神細聽,這位誠意伯的懷疑,也符合之前的判斷,這位伯爵夫人得的并不是病。 劉世延說完后,更是期盼地道:“請恕在下唐突,李先生的本領,顯然不是一般大夫可比,不知師承何方?” 李彥道:“我出身醫學之家,欲行道醫之路。” 道醫,是以道教長生不死思想的理論未促動,再加上以醫濟世為手段,演化出的一支醫學流派,介于道教的文化思想,又有別于道教之外,內容豐富,歷史的道醫名家有很多,如張道陵、孫思邈、杜光庭、張伯端等等。 不過李彥的道醫,又與那些有些差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