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另兩位十分陌生,其中一人步伐沉穩,另一人更為直率。 陶隱的聲音響起:「閣下有真才實學,公子有言,當請他出面……」 中年男子的聲音緊隨其后:「陶義士不要打擾,胡某在外等待便好。」 李彥眉頭微動,想到一人,有心一試,沒有停下,繼續投入到煉丹中。 陶隱有些奇怪,他知道這位的感官,近來變得越來越敏銳,也不知服用了什么丹藥,自己在外的說話,丹房內應該早早聽到,為何不出面呢? 胡宗憲觀察細致,心頭有了數,靜立原地,默默等待。 這一等就是半個時辰,馬寧遠已然露出不耐之色,喚了一聲:「先生?」 胡宗憲以極低的聲音道:「沒有拜帖,倉促來訪,本就是我們失禮,稍安勿躁!」 馬寧遠只能靜立,陶隱側目,看著胡宗憲的氣定神閑,心頭有些佩服。 七品巡按雖然靠邊站,但那是相較于都督和巡撫而言,對于平民百姓,依舊是遙不可及的大官,居然對于素未謀面之人,還能這般耐心等待,實在令人欽佩。 這一等又是足足兩個時辰,馬寧遠這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都暗暗皺眉,胡宗憲更是覺得雙腿酸痛。 直到丹房內一聲輕響,香氣透了出來,胡宗憲下意識地嗅了嗅,精神一振,發現連身體的疲憊都大為緩解,不禁驚喜非常:「果然是高人!」 連馬寧遠都閉上了嘴,因為一道豐姿神秀,卓爾不凡的身影,從丹房內走出,稽首行禮:「兩位久等了。」 兩人立刻還禮:「在下胡宗憲,字汝貞,見過李先生!」 「在下馬浩,字寧遠,見過李先生!」 李彥微微頷首:「請!」 四人入了堂內坐下,胡宗憲再度致歉來得唐突,稍作客套之后,就開門見山地道:「胡某此來,是想對倭寇進一步了解,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李彥道:「不敢當,我在云游時,確實聽一位朝鮮商人說過,倭國內部的情況。」 「那個島國之中,正處于戰國時代,村落規模的國家多達五六十個,彼此攻伐不休,戰爭已經持續了百年,在國內活不下去的武士和平民,往往都成為海盜,往大明而來,這是真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但相對于整支倭寇的,倭人數目并不多,不足十之三四,許多因海禁而生計艱難的海商,因海禁而破產的異國商人,紛紛加入,組成了耳目遍地,聲勢浩大的倭寇——」 「到了如今,總規模已經達到上千艘船,七八萬人之多了!」 馬寧遠變色,脫口而出:「這么多人?」 胡宗憲所知的數字沒有這么確切,但也早有了心理準備,沉聲道:「若朝鮮商人所言不差,這個規模在陸路上,都是一股可怕的力量,更別提到了海上……依先生之見,若要平倭,當如何為之?」 李彥淡淡地道:「依舊是分上中下三策,只是上策不可能為之,也不可現在為之!」 馬寧遠不解,胡宗憲立刻明白,上策就是開海禁。 這種述求其實一直有臣子上書,他原本只以為不可能為之,這位卻多了一個「不可現在為之」,但他只是稍加思索,頓時露出認同:「先生洞若觀火,現在確實不能為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