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陳洪:可惜了萬歲爺那般寵愛我,只能為新主子賣命了-《從神探李元芳開始》


    第(1/3)頁

    西苑。

    位于紫禁城以西,主要指瓊島三海周邊的區域,亭臺樓榭,殿宇廊舫,點綴于湖光山色之間,是京師風景最為優美的地方。

    此地的歷史也由來已久,早在遼國時期,契丹人就在此地修筑了宮殿,成為王公貴族避暑的圣地,北海瓊島上還有遼國蕭太后梳妝臺的傳說,「有廣寒殿,瓦甓已壞,榱桷猶存,相傳以為遼蕭后梳妝樓」。

    到了金朝,金世宗在此興建了太寧宮,整個園林布局為傳統皇家園林的「一池三山」模式,成為了西苑的雛形。

    到了元朝,湖面被擴大,形成太液池,又增修萬歲山、圓坻等景點。

    到了明朝,朱棣在這里開挖了南海,讓太液池的水面向南拓展到長安街一線,形成了后世的北、中、南三海格局,面積相當于兩個紫禁城,然后又堆砌人工小島一座,名曰「南臺」,即后世的瀛臺,將挖出的泥土堆在宮城的北邊,建成鎮山一座,名曰「萬歲山」,即后世的景山。

    自此西苑園林,就像北京城里的世外洞天。

    但一開始,這地方住的人并不好,往往在政治斗爭中,失敗的藩王、失寵的妃嬪乃至帝王,會被囚禁到此處。

    倒是壬寅宮變之后,嘉靖徹底搬入西苑,山水如畫的別院取代了森嚴的宮城,大明的政治中樞轉移,至今已有十二年。

    這一夜,陳洪回到了西苑。

    「唉!」

    看著熟悉無比的亭臺樓閣,殿宇輪廓,陳洪發出嘆息。

    他曾經設想過很多次,自己是如何重鑄東廠榮光,威風八面地回歸,卻萬萬沒想到是飄回來的。

    不過在水蛭子胃囊里和百鬼夜行圖內的經歷,讓陳洪慶幸,至少還能飄,而不是永世不得超生,或在地府投入十八層地獄折磨。

    「好好完成公主殿下交托的任務!」

    陳洪定了定心思,沿著湖邊開始飄動,見到前方有巡邏的衛士,就往黑暗里一藏,無驚無險地到了萬壽宮前。

    抵達此處,進進出出人員就多了,尤其是熟悉的宦官太監,陳洪小心翼翼地飄了進去。

    小倩派出他時,將危險說清楚了,無論是皇家道觀的防護手段,還是傳說中那些護佑真龍天子的寶物,都可能對他這個小小的鬼物造成致命的傷害。

    而陳洪能依仗的,就是他對于西苑熟悉至極,可以避過嘉靖活動的區域,降低風險。

    「咱家那般受寵,卻跟萬歲爺陰陽兩隔,太可惜了……」

    陳洪情不自禁地又嘆了口氣,覺得遺憾至極,然后給自己鼓了鼓勁:「現在得巴結上新的主子,博一份與眾不同的前程,說不定有朝一日,還能還陽復生,萬歲爺看到我,該有多高興?」

    抱著這樣一個遠大的目標,陳洪從側面繞入萬壽宮中,朝著司禮監辦事的地方摸去。

    真正的司禮監,在紫禁城的北面,距離西苑很遠,來往很不方便,所以在萬壽宮內,也有太監們的臨時辦公之地,里面更有許多能寫會算的小太監,隨時準備查賬算賬。

    陳洪很清楚,別看萬歲爺十二年不上朝,整個大明的經濟收支,卻都一直掌握在手中。

    除了修醮煉丹以外,主子最關心的就是錢了,以致于有些嘴碎的,說戶部尚書其實是由萬歲本人擔著,錦衣衛還抓了幾個,后來就沒人敢說出口了。

    只是抓得再緊,近年來國庫的虧空也越來越嚴重,算賬的太監也越來越多,陳洪來之前,知道又要修龍王廟和真人府,這筆額外的開支從何處支取,他也準備關心一二。

    實際上,小倩交托的任務里面并不包括這件事,但陳洪知道,要討好一位主子,不能主子交代什么,就只做什么,而是要將事情提

    前辦好,主子想起來的時候,自己才能順勢出頭。

    他能從十萬宦官里面殺出來,成為最頂尖的五位大太監,當然也是有能耐的,此時就順勢飄到了殿外,聆聽里面算盤撥動的清脆聲音。

    然而那賬還沒算完,另一側的動靜吸引了注意:「五祖宗!該用膳了!」

    在宮中,呂芳稱為老祖宗,剩下的四個大太監依次往后,以前五祖宗都是稱呼他陳洪的,現在……

    陳洪飄在窗邊細看,就見一位穿著蟒袍的高瘦太監坐在案前,一群宦官正在服侍著,滿是恭敬與討好。

    陳洪眼睛瞪大,頓時火冒三丈:「楊金水……你這么快就替了我的位置,當上秉筆太監了?」

    這其實沒什么好奇怪的,在呂芳的一眾干兒子里面,就屬楊金水的辦事能力最為妥帖,若非資歷不足,早就能上位了。

    正因為這樣,排在司禮監五位大太監最后的陳洪,才對楊金水那般敵視,生怕有朝一日,自己的位置被對方搶走。

    現在擔心的事情終究發生了,陳洪一死,呂芳趁著嘉靖心情好的時候順勢舉薦,楊金水的上位可謂順理成章。

    一想到這位喜從天降,夜里還不知怎么躲在被窩里偷偷笑呢,陳洪就覺得比自己丟了性命還難受。

    楊金水自然不知道窗戶外面,趴著一個鬼在惡狠狠地瞪著自己,大致看完這幾年朝廷的開支后,頭疼地按了按眉心:「這筆銀子萬歲爺催得急,各部卻都勻不出來銀子,不好辦吶!」

    當一個朝廷連京官的俸祿都開始賒欠,財政嚴峻到什么地步,就可以想象了,關鍵是大明朝的官員俸祿本就很低。

    開國洪武年間,太祖在俸祿上其實并無苛責,洪武二十年的制定,正七品的官員,每年可得九十擔米,折合成四十兩白銀,按照建國初年的消費水平,足以體面地生活。

    問題是近兩百年,大明官員工資不漲反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