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勢變-《孺子帝》
第(1/3)頁
冠軍侯沒有認輸,在經歷最初的無謂憤怒之后,他逐漸冷靜下來,開始指使大臣們做出切切實實的反擊。
第一個行動的大臣是兵部尚書蔣巨英,大將軍韓星品級更高,但也沒權力獨斷專行,重大的軍令必須及時上報給兵部,再由兵部轉交給皇帝,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軍令有錯,兵部可以退回,要求改正,在錯誤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兵部還可以直接否決此道命令。
所謂的錯誤,通常是字句不通、語義含糊、犯了避諱等等,改正即可,在極罕見的情況下,軍令中的某句話會出現明顯的歧義,這個時候,兵部就可以暫時否決此令,無需上報皇帝。
兵部的官員們聚在一起,反復閱讀大將軍派人送來的軍令,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卻連筆劃錯誤都挑不出來,熬了整整一個晚上之后,兵部還是要否決軍令,理由很簡單:印章不清,有可能是偽造。
這是個荒唐的理由,除非大將軍本人親自攜印回京,誰也無法證明印章為真,兵部實在無法可想,才撕破面皮做出這種事。
與此同時,兵部還要向各地駐軍直接發文,禁止將領們執行軍令。
天還沒亮,東海王就跑來敲門,有“廣華群虎”相助,他的消息十分靈通。
韓孺子只有差不多一個時辰的時間阻止兵部,這是他與冠軍侯之間的短刀相接,比的是眼準手快。
兵部尚書蔣巨英與崔家沾親,東海王已經派人與他聯系,蔣巨英只回了一句話:“職責所在,不論私情。”
楊奉立刻去找郭叢,京城一大批功名在身的讀書人早已摩拳擦掌,就等著有人露頭,兵部算是首當其沖。
半個時辰之后,兵部被一群赤手空拳的書生包圍,他們堵住門口,不許任何人出門,高呼蔣巨英的名字,讓他出來對質,解釋一下為何要阻止各地賑濟災民。
兵部離皇宮正南門只有百步之遙,成隊的宿衛士兵來回巡視,卻沒有加以干涉。
蔣巨英派人沖了兩次,可是這些書生不是翰林院的學士,就是國子監與太學的弟子,差人們不敢真的動手,數量上又不占優勢,兩次硬沖都以失敗告終。
書生越聚越多,天光大亮之后,又來了一批老先生,其中一位白發蒼蒼,是被弟子們攙來的,雙手顫抖著,當眾念出一份“絕交書”,斷交與蔣巨英的師生關系。
事情越鬧越大,連周圍的其它各部衙門也受到牽連,只好大門緊閉,干脆不辦公了,以免書生們沖進來
期間來過幾隊士兵,試圖驅趕鬧事的讀書人,沒能成功,自己反而被驅逐了——宿衛八營不允許有人攜帶兵器接近皇宮。
韓孺子沒有閑著,天亮不久,他與東海王一塊去見英王。
英王身邊的望氣者名叫袁子凡,兩人一塊接見到訪者。
韓孺子帶來一份請愿書,希望各部司衙門以蒼生為念,不要阻止各地開倉放糧,并許諾今后絕不會追究失職之罪,韓孺子與東海王已經簽字蓋印,來請英王加入。
英王還沒怎么睡醒,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打哈欠,要筆要印,想將兩位侄兒打發走,袁子凡笑著阻止英王,然后與到訪者唇槍舌劍地爭辯一番。
“雖是皇子皇孫,卻無實權官職,又在爭位選帝時期,何敢干涉朝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