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唯一的出路-《孺子帝》
第(2/3)頁
因此他露出微笑,親自扶吏部尚書起身,命人賜坐,送上茶水,給予馮舉應有的一切禮遇。
馮舉不好意思再哭,一個勁兒地自責、請罪,覺得皇帝被困全是自己的責任。
韓孺子對大臣的印象已經不像從前那么偏激,因此耐著性子聽完,鄭重地赦免所有臣子的罪過,“被困晉城完全是朕一人之責,與群臣無關,倒是有勞眾卿奔波,馮大人甚至甘冒奇險親赴匈奴人營中,朕自當牢記于心。”
馮舉對皇帝的鎮定感到驚訝,從此留下極深的印象,他終于收起官場上的那一套慣例,正色道:“大單于下了通牒,算上今天,三日之內,陛下若是還不肯傳旨停戰,就是對和談沒有誠意,他就要……”
“就要讓右賢王攻城。”韓孺子看到了,外面的攻城器一直沒拆,從早到晚有士兵看守,昨天下了一場雨,匈奴人還派出工匠檢查一遍,做了一些修補。
馮舉點頭,“沒錯,臣離城之時,曾經見過太后與……”
韓孺子打斷他,“說說外面的形勢,大將軍那邊的進展如何?”
馮舉長嘆一聲,“大將軍崔宏與柴悅前日與匈奴人交戰,敗退數十里,如今死守燕國南界,前進不得,據說臨淄城的叛軍也已出城,集結大批海上盜匪,循蹤北上,要與匈奴人夾攻楚軍。”
崔宏與柴悅的軍隊組建匆忙,缺少精兵,人數上也一直沒能占據優勢,戰敗在意料之中。
可是作為被困之人,聽到這樣的消息總會有一點失望,韓孺子笑了笑,“勝負乃兵家常事,匈奴人初入關時氣勢如虹,從遼東一路奔襲至晉城,如今卻只能將楚軍擊退數十里,已見頹勢。”
能將一次戰敗理解為勝利的前兆,馮舉更說不出話來,好一會才道:“陛下高瞻遠矚,非臣所及,只是……只是……”
“馮尚書但說無妨。”
“眼下局勢混亂,對大楚不利,匈奴人雖然勢頭受挫,但是兵多將廣,不可小覷,大將軍那邊即使反敗為勝,也不能將匈奴人一舉消滅,更解不得晉城之圍,匈奴右賢王一旦獲命攻城……”
韓孺子沉吟片刻,“塞外的楚軍怎么樣了?”
馮舉搖頭,“仍在堅守馬邑城,暫無消息,朝廷的意思是這支楚軍不可輕易入關,以免掉入匈奴人的陷阱,太后也以為不可隨意惹怒匈奴人。”
馮舉所謂的“太后”是指王美人,皇帝的生母地位太低,不好稱呼,只得含糊其辭,反正雙方心照不宣就好。
韓孺子不能將希望都寄托在鄧粹身上,說:“馮尚書以為朕應該接受和談?”
馮舉這些天來反復權衡,在皇帝面前必須拿出一個明確說法了,“為陛下著想,只能和談,為大楚著想——和談也是最好的選擇。”
“大單于要的不只是停戰與結盟,還有大楚的土地。”
“嗯,大單于說了,停戰之時匈奴人所占據的土地都歸匈奴,另外還要恢復故齊國,將現在的齊國、東海國等地歸還給陳氏。”
“嘿。”
第(2/3)頁